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研究的系統詮釋方法 -- 以宗喀巴思想為例
作者 王惠雯 (著)=Wang, Hui-wen (au.)
出處題名 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
出版日期2001.02.17
出版者華梵大學=Hua Fan University ; 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出版者網址 http://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詮釋學=Hermeneutics; 佛學研究=佛教學=Buddhist Studies=Buddhology; 方法論=Methodology
摘要佛教研究的方法論,在國內尚未有長足的發展,與具體的成果,目前多以文獻學做為基本的研究方法。此外,一般哲學方法,常被借以分析佛教的義理;與其他宗教思想,進行比較的研究方法。一般而言,依於不同的目的,自有相應的不同方法。每種方法皆有其適用範圍,相對的也就有其限制。究竟有沒有一套共通的準則,能做為佛教研究的根本判準?佛教研究方法的內涵,應具哪些特質?是否有種普遍、共通的方法,足資為所有佛學研究的基礎方法等,截至目前學界尚未有定論。
筆者以為:在思考如何建構「佛教研究方法論」前,應就「目的-實踐方法--檢證的方法」,進行各種思想系統的釐清。透過詮釋方法的運用,關於歷史背景、概念的邏輯發展脈絡、意義的呈現三方面的解析,始能予以安其位、顯其用。此方法即是筆者所謂的系統詮釋法。在此基礎上,若能再進一步針對不同思想脈絡,分析比較其相應的方法特色,再歸納出基本、共通部分;理解並發展各別的、不共的方法特色。經上述步驟,才能進入所謂「方法論」層面,而避免任意套用其他似是而非的方法,所導致的曲解。
因佛學領域浩瀚無涯,歷來諸多成果多呈現在教法流佈的貢獻上,而不同流派思想體系經發展,已衍成種種各具特色的風貌。然其間雖有所別,但具相關性,甚可說是在佛教的基本系統下的各種組成部分。如何就其發展的脈絡加以回溯,尋求其間相融的合理依據,面對其間的差異性,甚至是分歧之因,都可做為佛教研究的旨趣。然若能從整體性觀點出發,尋求各重要概念間的互動關係,與適當定位,則更能符應佛法研究的要旨。故本文試由宗喀巴具的上述思想風格特色,透過系統詮釋法的反省與思考,以究明其如何詮解佛教實踐方法的原則問題。
本文並無法進行嚴格意義下的方法論探究,對系統詮釋方法論的說明,大致從概念上提供相應的思考。此方法的運用有其適用對象,須屬歷來各大論題尚未統一匯整,和教史發展脈絡有關,屬同系統但有各種不同傳承派別、不同意見紛陳,而未趨定見的議題討論等,才較為適用此法。事實上,研究方法有各種運用的機制,有其靈活應變的一面。要如何活用方法,而不受限於方法,須能隨研究的目的與目標做調整。當然,熟知各種學術研究方法,多具備學術研究的相關背景知識,勢必較能左右逢源。若要嚴肅的從方法論的建構來看,似乎先要發展出一套判別好的研究成果的標準,才能形成較整全式的佛學研究方法理論。
點閱次數504
建檔日期2004.04.02
更新日期2020.12.2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700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