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書評: 一枝三葩三車一乘 -- 評吳言生博士《禪學三書》 |
|
|
|
作者 |
徐文明 (著)=Xu, Wen-ming (au.)
|
出處題名 |
世界宗教研究=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
卷期 | n.1 |
出版日期 | 2002 |
頁次 | 143 - 145 |
出版者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誌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iwr.cass.cn/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書評=Book Review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禪學=Study of Zen; 禪詩=Zen poems; 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維摩經=維摩詰經=Vimalakirtin-irdesa=Vimalakirti Sutra; 種子=bija; 詩歌; 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Shurangama Sutra=Surangama Sutra; 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Lankavatara Sutra; 圓覺經=Yuan Jiuo Sutra=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開悟=證悟=Satori=Enlightenment; 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Buddhavatamsaka Sutra=Gandavyuha Sutra; 惠能=慧能=Hui Neng; 曹洞宗=Soto Zen Buddhism; 涅槃=無為法=asamkrta-dharma; 涅槃=Parinibbana=Nibbana=Nirvana; 書評; 苦; 界論;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經=Diamond Sutra; 金剛; 其他;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The Lotus Sutra=Saddharma-pundarika Sutra; 佛教經典=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佛教; 佛;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尼陀那=因緣=Nidana; 心經=Heart Sutra; 公案=語錄=Koan; 六祖壇經=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Manda-sutra; 中陰身=中有=intervalic Existence=Antara-Bhava=Bardo; 大般涅槃經=涅槃經=Mahaparinibbana Sutra; 大乘起信論=起信論=Mahayana-sraddhotpada Sutra; 一佛乘=一乘=ekayana |
摘要 | 三載苦辛,一朝結果,吳言生博士的禪學三書,即《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於2001年6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使學界為之注目。禪學三書以作者的博士論文《禪詩研究》為基礎,又經進一步的琢磨增補而成,全篇85萬言,洋洋大觀,包羅百珍,堪為近年來禪學研究的大製作。禪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甚者非但不讀佛經,更以之為拭不淨紙,故教界學界都對禪教對立十分注意,而對禪宗對經典的汲引不大關注,雖然亦有學者開始提出此問題,但因佛教經典很豐富,禪宗多採"六經注我"的方式借引經典,並不嚴格依照原文,故具體探討禪宗對佛教經典的吸收,需花費巨大的勞動,付出艱辛的努力,故點到為止者多,系統追尋者少。吳博士知難而上,不憚繁巨,依多年來積累的對佛典的研讀功夫,更賴尋本求源、探賾索隱的治學精神,以過人毅力和超強勞動,細究禪宗對佛典的接受,完成了《禪宗思想淵源》。
《禪宗思想淵源》選取了《楞伽經》、《起信論》、《心經》、《金剛經》、《維摩經》、《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涅槃經》,十部對禪宗影響最大的佛典,細述佛典對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所起的決定性的作用。令人更關注的是,對禪宗著作援引經文的出處,進行了耐心細緻地考索,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本書強調禪宗思想來源,"最主要的方面"是佛教經典,這方面有助打破認為禪宗不重經教、不立文字的思維定勢,另方面也足以證明禪宗最主要源頭在佛教,而非中國文化。印度佛教為禪宗提供了種子,而中國文化則準備了適宜的土壤和環境,二者的結合使源自西方的禪宗,在中國茁壯成長,獲得極大發展,這是文化交流與傳播成功的範例。
《禪宗哲學象徵》從《起信論》"由本覺到不覺、由不覺到始覺、由始覺到本始合一"四個階段,加以概括提練而總結出禪宗的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層面。於境界論,又提出基於哲學角度的一切現成的現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和基於詩學角度的觸目菩提的現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覺境、珠光交映的圓融境、饑餐困眠的日用境。
禪宗固以宗教性為主,兼攝哲理,然不妨其與審美相關聯。禪宗詩歌多達數萬首,是個豐厚的文化資源,然學者多關注于文人禪詩,對禪宗詩歌很少涉及,這等於買?還珠,認奴為郎,偏離禪詩研究的主幹。《禪宗詩歌境界》以禪宗詩歌為研究物件,主揭示其審美感悟機制,並對諸宗禪詩的意象,進行了細緻深入的分析。禪宗詩歌是禪者即興而作的歌行偈頌,其意在說禪而非誦詩,雖作者中不乏具有較高文學修養的禪僧,但總體上可說是有禪無詩,其文學成就不可高估。
禪學三書在體例上亦有特色。三書各有側重,一言佛旨,一表禪理,一道詩情,然佛旨、禪理、詩情相互滲透,本來一體,且都是以禪宗詩歌為主要載體,故體現了一而三、三而一的圓融互攝的特徵。三書亦是入禪三門,喜文本者,可自《淵源》悟入;重哲理者,可由《象徵》入室;好詩藝者,可從《境界》得旨。三書近百萬言,實則一以貫之,知此一貫之道,三書實無一字。故知三書是假,一向是實,了知一實,何假三書?三書在體例上自有創新,從不同視角層層透析,但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有些公案詩偈一再提起,未免有重複感,《禪宗詩歌境界》之第11章實為蛇足,雖作者自道因緣,不忍割捨,然既言本編以禪宗詩歌為研究物件,李商隱算不上宗門中人,單言其人等於又加上了文人禪詩,實是自亂體例,依此《禪宗思想淵源》第八章之第五部分亦無必要,因所述唐人詩歌作者大多與禪宗無涉。因三書以禪宗詩歌為本,故只能偏重《永嘉證道歌》以下的後期禪宗,而且或許因作者的文學修養,在禪詩選擇中有意無意地偏向較富文學旨趣的作品,其實《壇經》中所保存的六祖惠能的白話詩也很值得研究。因體例所限,北宗的思想也常被忽略。其他如述曹洞宗禪詩正偏意象時"途中"與"屋裏"的誤倒、尚有個別文字錯誤等,雖是微瑕,不得不言。總之,禪學三書視角新穎,立意不凡,覃思幽深,文采飛揚,正如著名佛教專家方立天先生所言,是"近年來禪宗研究著作中令人耳目一新、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一讀。
|
ISSN | 10004289 (P); 10004289 (E) |
點閱次數 | 747 |
建檔日期 | 2004.03.
|
更新日期 | 2019.09.1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