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悟殷 (著)=Shih, Wu-yin (au.)
|
出處題名 |
第一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
出版日期 | 1999.10.23 |
頁次 | 49 - 90 |
出版者 | 弘誓文教基金會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菩薩道=菩薩行=The Bodhisattva Path=The Bodhisatta Path; 勝解空性; 知滅而不證; 見滅得道; 自在欲行; 異生不斷煩惱; 菩薩不入滅定; 釋尊本生; 人間菩薩; 人間佛教=入世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Engaged Buddhism |
摘要 | 由人修菩薩行到成佛的「人間佛教」,是印公導師思想的核心。唯有「勝解空性」的行者,了達生死與涅槃都如幻如化,不戀著生死,不厭離生死,不怖畏涅槃,不疾趣涅槃,才能在生死大海中常行菩薩道。勝解空性,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但初期佛教,在苦行厭離的時尚中,並未能適切的暢佛本懷。 印公導師說:「『初期大乘』是菩薩道。菩薩道的開展,來自釋尊的本生談;『知滅而不證』(等於無生忍的不證實際)的持行者,可說是給以最有力的動力。」這句話,不僅揭櫫了大乘菩薩道的思想來源,點出了菩薩行者生命的原動力,同時也說明了菩薩道與部派佛教之關係,並以思想史串連了佛教史上最模糊的一頁——從大眾部學派發展到大乘佛法的過程。 初期大乘,是在聲聞部派的園地裡發展出來的時代思潮。從大眾部的「見滅得道」,菩薩在第二阿僧祇劫時入決定成聖者,從此隨「自在欲行」;有部持經譬喻師的「異生不斷煩惱」、「菩薩不入滅定」;以及有部論師抉擇「釋尊本生」的意趣:證明了學派思想、修行之現觀次第,與大乘菩薩道的興起息息相關,乃至影響了大乘經典的內容與菩薩之風範。
|
目次 | 一、前言 (一)勝解空性 (二)菩薩道思想的來源 (三)見滅得道與自在欲行 (四)異生不斷煩惱,菩薩不入滅定 (五)釋尊本生 二、勝解空性 三、菩薩道思想的來源 四、見滅得道與自在欲行 (一)見滅得道 (二)自在欲行 (三)結語 五、異生不斷煩惱,菩薩不入滅定 (一)異生不斷煩惱 一、有部異生能斷煩惱方面: 二、化地部、有部譬喻師異生不斷煩惱方面: (二)菩薩不入滅定 (三)波羅蜜多行 (四)結語 六、釋尊本生——本生談 (一)燃燈佛授記事 (二)一切施王、善行王子挑眼事 (三)妙眼梵志事 (四)結語 七、後記 |
點閱次數 | 1132 |
建檔日期 | 2004.05.07
|
更新日期 | 2020.12.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