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印順導師之部派佛教思想論(I) --- 三世有與現在有
作者 釋惠敏
出處題名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5屆) -- 「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出版日期2004.04
出版者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出版地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印順導師; 部派佛教; 三世有; 現在有; 實體; 作用; 曾有; 當有; 薰習; 種子
摘要印順導師以「探源明變,抉擇洗鍊」的方法,對於部派佛教思想探究,主要有1940-44年(35-39歲)《唯識學探源》、1942-43年(37-38歲)《印度之佛教》、1944-50年(39-45歲)《性空學探源》等作品。以本文的考察為例,可看出印老的思想體系在此期間已經大致成熟,論證的基調也大慨確定了。之後,從1967-68年(62-63歲)起,寫作出版印度佛教各階段思想主題的專書,到1987-88年(82-83歲)時,以《印度佛教思想史》作為「對印度佛教思想發展研究的結論」。
印老對於「佛法」的分化為不同部派的大綱是:在《1943印佛教》時,以「二部、三系、四派」名稱,《1944唯識》也沿用;但在《1968有部》則改稱為「二部、三部、四部」,此用語於《1981初期大乘》也沿用,進而將部派分化的本末先後,以不同意義的四階段,推算西元年代為(1)B.C.300大眾、上座二部(戒律的問題)。(2)B.C.270思想的分化(以教義為部派的名稱)。(3)B.C.230分出部派以地區、寺院為名。(4)B.C.100說轉部也是依教義(十八部全部成立)。印老也依據般若在北方的普及與流行的西元50年「下品般若」集出年代,將約西元前300~西元50年期間稱為「佛法的部派時代」。
印老參考《成實論》之「十論」,對於各部派的眾多異義,在《1988印思史》則以「三世有與現在有」、「一念見諦與次第見諦」、「補特伽羅與一心」作為綱領。針對「三世有與現在有」的部派異義,印老是從「諸行無常」的生滅無常、剎那生滅現象中,「無我論」佛教如何於「法體」建立因緣而生果的關係來解釋:說一切有系以「法體不變而作用變異」的意義而主張「法體恆有,而說性非常」。相對於說一切有系之「體、用義」,印老分析「現在有」的學派時,則說明大眾系以「理、事義」,主張「事唯現在」,是以「曾有、當有」建立「過去、未來」,而經部則以「種、現」義建立「酬前、引後」而說明「過去、未來」,並且也將「曾有、當有」與「種、現」二義連接,成為「過去曾有(熏),未來當有(種)」的發展關係。
此外,印老將「三世實有」的主張比喻為「如珠珠之相累」與人群在「甲屋、走廊、乙屋」的行進;將「現在實有」的主張比喻為「如明珠之旋轉反側,自空而下,似相續而實唯一珠」。最後,印老將「現在有」的部派思想,與大乘唯識家之「現在幻有」(過去未來是假)相對應;將「三世有」的部派思想,與大乘中觀家之「三世如幻」思想相對應。
點閱次數1745
建檔日期2005.01.21
更新日期2015.06.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6758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