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從圖像學角度探討成都南朝佛像與犍陀羅、秣菟羅、笈多佛像造型藝術流派的關係 =An Iconographic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from Chengdu during the Chines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Buddhist Sculptures of Gandhāra, Mathurā, and Gupta |
|
|
|
作者 |
胡文成 (著)=Hu, Wen-cheng (au.)
;
胡文和 (著)=Hu, Wen-he (au.)
|
出處題名 |
法鼓佛學學報=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8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頁次 | 33 - 102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胡文成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胡文和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暨教授 |
關鍵詞 | 圖像學; 成都南朝佛像; 犍陀羅流派; 秣菟羅流派; 笈多時期流派 |
摘要 | 筆者首先要向各類讀者概略說明:佛教圖像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鑒定佛教美術作品的名稱、內容、形像造型特徵與性質。重視對佛教美術(雕塑和繪畫)的研究,我們就必須探究作品的內涵和思想(例如佛教經變像所要傳播的教義)。佛教美術作為宗教藝術是特定時代的傳播作品,它們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單純觀賞的對象。它們的理想、內容、形像造型和審美形式,是為其宗教服務的。佛教圖像學的研究還應該將不同地域的佛教美術內容、形像造型特徵,按時代和地域作縱向、橫向的比較,研究同時期不同地方,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時期的衍變和發展。這就是筆者在本文中研究探討成都南朝佛像與印度早 期佛教美術流派關係的宗旨。海內外學術界過去探索成都南朝佛教石刻的源流,嚴重缺乏可資比對的圖 像學方面的資料。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其源流是來自溯江而上的建康(南京)佛像模式,而後者又是由海路從南印度經東南亞輸入的笈多(5-6 世紀前半期)新樣式。綜觀其論證,都未能清楚認識西元2-6世紀印度佛教藝術各流派的造型特徵和傳播路線。有鑒於此,筆者在本文中擬將成都南朝佛教造像石與前期犍陀羅佛像石雕,後期犍陀羅藝術,即印度-阿富汗流派白灰膏塑像,笈多秣菟羅和薩拉那特的佛教雕刻,從圖像學角度出發,就其形制、圖像結構、形像造型等方面進行比對研究,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作出比較合理而又科學的結論。
|
目次 | 一、海內外關於成都南朝佛教石刻研究的綜述 35 二、成都南朝造像石和前、後期犍陀羅,貴霜秣菟羅的形制比較 38 三、成都南朝造像石和後期犍陀羅、前期貴霜秣菟羅圖像結構比較 41 (一)成都南齊造像石圖像結構的「原型」41 (二)成都蕭梁造像石圖像結構的「原型」44 四、成都南朝佛像某些形像造型與後期犍陀羅、笈多流派模式的關係 45 (一)成都南齊佛像造型與後期犍陀羅「印度-阿富汗」流派模式的關係 45 (二)成都蕭梁佛像造型與笈多秣菟羅佛像模式關係 50 (三)成都蕭梁佛像與笈多薩拉那特佛像模式關係 54 五、「溯江而上」論者引證文獻、實物圖像的誤區辨析 60 六、結語 64 |
ISSN | 19968000 (P) |
點閱次數 | 1922 |
建檔日期 | 2010.07.21 |
更新日期 | 2021.01.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