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 |
謝思煒
|
出處題名 |
中國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卷期 | n.2 |
出版日期 | 1995.03 |
頁次 | 154 - 166 |
出版者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csspw.com.cn/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
關鍵詞 | 通俗詩; 王梵志詩; 寒山詩; 佛教思想; 知識份子; 社會階層; 宗教意識形態; 禪宗; 下層人民; 文人詩 |
摘要 | 本文對以王梵志詩和寒山詩為代表的唐代通俗詩進行了綜合性的考查。作者認為,唐代通俗詩從封建社會既定等級制度和封建傳統文化的邊緣和縫隙中分化出來,與居于社會中心地位的傳統文人詩及其背後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相對抗,試圖以說教的形式教導民眾、拯救現世。唐代通俗詩雖然采取并歸屬于宗教意識形態,但它通過對人生的說明和求解脫途徑的獨特探索,暴露了佛教思想固有的內在矛盾,並以“生不如死”、“死而平等”的“駭俗”觀,體現了當時下層人民最普遍的人生感受。唐代通俗詩摒棄了詩歌傳統創作規範,是中國第一次出現的反修辭美學,它主要采用佛教語匯和社會俗語,把生活話語和藝術話語之間的距離縮小到最低程度,從而對佛教說理詩進行了成功的改造,其“象喻”的說理形式對王維、白居易以及宋代詩人的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
目次 | 一.唐代通俗詩的社會階層屬性 二.唐代通俗詩的藝術型態特徵 三.通俗詩的語言形式 |
ISSN | 10024921 (P); 10024921 (E) |
點閱次數 | 404 |
建檔日期 | 2010.12.16 |
更新日期 | 2019.10.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