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康區藏傳佛教歷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紀~1949年)=O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ibetan Buddhism in Kham Tibetan Area (8th Century AD-1949)
作者 王開隊
出版日期2009.08.07
頁次4 - 285
出版者暨南大學=Jinan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jnu.edu.cn/
出版地廣州, 中國 [Guangzhou,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暨南大學
系所名稱專門史
指導教授郭聲波
畢業年度2009
關鍵詞康區=Kham Tibetan area; 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 歷史地理=Historical Geography; 寺院=Temple
摘要康區是藏族三大傳統人文地理單元之一,歷史時期居住於該地區的藏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自公元8世紀開始,藏傳佛教在這一地區的傳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本文以寺院為中心,對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地理這一命題進行了宏觀的探討。本文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部分,對“康區藏傳佛教歷史地理研究”這一論題所涉及的方法論、研究思路以及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資料進行了論述,指出這一論題無論是在目前國內藏學界還是歷史地理學界都是一個薄弱點,而且難度較大,但是依據相關史料及研究成果還是可以做出概述性的成果。第一章對形成、發展期(公元8世紀至17世紀中葉)康區藏傳佛教的空間發展過程進行了研究,大致復原出了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個主要教派這一時期在康區的空間發展過程,並依據相關資料對這一時期康區主要的藏傳佛教寺院進行了時空分佈特徵的研究。第二章對成熟、定型期(17世紀中葉至1949年)康區藏傳佛教的空間發展進行了研究,依據相關資料復原出了這一時期各個教派寺院在康區的空間分佈狀況並對其分佈特徵及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第三章結合第一、第二章相關內容對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的傳播模式及寺院空間分佈模式進行了探討。同時,對藏傳佛教的其它幾個主要文化因子(高僧、石刻和學術中心)也進行了歷史地理學方面的探討。第四章以現代宗教地理學理論為基礎,討論了康區地理環境與藏傳佛教的相互間影響,同時,也以現代生態文明的視角對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其對於建設現代生態文明的意義,作為個案,對歷史時期藏傳佛教影響下的康區人地關係進行了集中分析。第五章以現代人文地理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對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進行了劃分,根據相關原則可以將其劃分為康東、康南、康北、德格以及昌都五個藏傳佛教文化亞區,簡要分析了五個亞區的特徵,指出德格區作為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中心的重要地位。同時,對於歷史康區藏傳佛教在整個藏傳佛教文化圈中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也進行了簡要論述。最後一部分為結語部分,對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的時空規律、主要特徵及其在藏傳佛教文化圈中的作用及歷史地位進行了簡要總結,另外,對於本題在以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也做了簡單交待。

Kham Tibetan area was the one of the three units of Tibetans traditional human geography and the Tibetan Buddhism was the main belief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s.Tibetan Buddhism s spread in this region has developed from scratch,expanded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also grown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since the 8th century AD.This paper,temple as the researching center,will have a macro discussion about the geography of Tibetan Buddhism in Kham Tibetan area. The paper i...

目次摘要
緒論
一、本文選題緣起、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意義
二、與本文相關的學界研究成果
三、主要研究資料述評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及方法
五、本文主要研究設想
六、主要創新及不足
第一章 形成、發展期康區藏傳佛教的傳播與主要寺院時空分布(公元8世紀中葉~17世紀中葉)
第一節 8世紀中葉~13世紀中葉康區藏傳佛教的傳播與主要寺廟
一、前弘期佛教初入康區的過程
二、"黑暗時代"佛教從衛藏到康區的轉移(朗達瑪滅佛至978年)
三、后弘初期康區佛教的進一步傳播及初步教派化(978年后弘期開始至元朝建立)
第二節 元明時期康區的藏傳佛教傳播與主要寺院
一、元代康區藏傳佛教的發展及地域化的初顯
二、明代康區藏傳佛教傳播的政教背景
三、明代康區的藏傳佛教傳播
第三節 17世紀中葉以前康區主要藏傳佛教寺院的時空分布
一、本期康區主要藏傳佛教寺院的時空分布
二、本期康區主要藏傳佛教寺院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三、本期康區藏傳佛教部分主要寺院簡介
第二章 成熟、定型期康區藏傳佛教的傳播與寺院時空分布(公元17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第一節 成熟、定型期康區藏傳佛教進一步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格魯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的建立
二、明末清初康區政教格局的演變
三、成熟、定型期中央政府藏傳佛教政策的奠定——清初的藏傳佛教政策
第二節 清代康區藏傳佛教的傳播
一、本期康區主要教派的傳播概況
二、本期康區新建的主要寺院
第三節 民國時期康區藏傳佛教寺院的空間分布
一、統計資料的來源
二、定型期康區藏傳佛教寺院的空間分布
第三章 歷史時期康區主要藏傳佛教文化因子分布的一般狀況
第一節 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傳播及寺院空間分布的一般模式
一、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的傳播模式
二、歷史時期康區藏傳佛教寺院空間分布的模式
第二節 康區歷代高僧的分布狀況
一、高僧與佛教歷史地理研究
二、康區歷代高僧的分布
三、歷史時期康區主要藏傳佛教高僧簡介
第三節 康區佛教石刻的分布
一、藏族佛教石刻文化的主要類型
二、康區主要佛教石刻的分布
三、康區佛教石刻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第四節 康區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播中心——德格印經院
一、德格印經院的發展概況
二、德格印經院對藏傳佛教在康區發展的貢獻
三、德格印經院成為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傳播中心的原因探析
第四章 康區地理環境與藏傳佛教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藏傳佛教的相互影響
一、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
二、地理環境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三、藏傳佛教對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影響
四、小結
第二節 專題之一:生態文明視野下的藏傳佛教
一、生態文明的界定
二、藏傳佛教干預生態環境的主要途徑
三、藏傳佛教對藏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評價
第三節 專題之二:藏傳佛教影響下的康區人地關系
一、藏傳佛教對康區土著人地觀的影響
二、漢藏民族不同人地觀在康區的沖突
三、點滴認識
第五章 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的劃分及其特點
第一節 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的劃分
一、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的劃分原則
二、對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的具體劃分
三、有關康區藏傳佛教文化的文化中心問題
四、康區藏傳佛教文化區的特點及其成因
第二節 康區藏傳佛教在藏傳佛教文化圈中的地位
一、藏傳佛教文化圈的劃分
二、康區藏傳佛教在藏傳佛教圈發展、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及意義
三、漢藏文化分界于大渡河一線的原因
結語
附錄:定型期康區藏傳佛教寺院一覽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后記
點閱次數460
建檔日期2010.12.20
更新日期2015.11.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7335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