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法‧有法」的世界觀 -- 比較正理‧勝論學派與早期佛教的世界構造=The Worldview of Dharma-dharmin: Comparison the Worldstructure in Nyaya-Vaiwesika and Early Buddhim |
|
|
|
作者 |
郭瓊瑤 (著)=Kuo, Chiung-yao (au.)
|
出處題名 |
揭諦=Aletheia=NHU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
卷期 | n.19 |
出版日期 | 2010.07.01 |
頁次 | 75 - 102 |
出版者 |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南華大學外文系講師 |
關鍵詞 | 法=Dharma; 有法=Dharmin; 世界構造=Structure of the world; 正理‧勝論學派=Nyaya-Vaiwesika; 阿毘達磨=Abhidharma; 阿南巴達=Annambhatta; 論理學綱要=Tarkasamgraha |
摘要 | 印度婆羅門正統派之一的「正理‧勝論學派」( Nyaya- vaiwesika)以〈實體、屬性、動作、普遍、殊別、內屬關係、無〉七個範疇(padartha;句義)統括一切的存在。他們對於〈屬性與實體〉、〈普遍與個物〉給予嚴密的區分;換言之,重視「法(dharma)與有法(dharmin)」的區別,而且強調「普遍」為實在。本文以十七世紀阿南巴達(Annambhatta)所作《論理學綱要》(Tarkasamgraha)來說明此學派像積木般的世界構造。另一方面,也有不明確區別「法與有法」的學派,如佛教等。本文以早期佛教為例,創始者的佛陀不承認事物的實在性,也不關心世界的構造;事實上,爾後的佛教,除了阿毘達磨哲學以外,大多採取這種立場。阿毘達磨哲學與正理‧勝論學派類似,「法」與「有法」的關係也是凜然有別的,證明這個學派具有實在論的傾向,這是很有趣的。
|
目次 | 壹、前言 76 貳、正理‧勝論學派的世界構造 77 參、早期佛教的世界構造 88 肆、總結:法與有法的關係 95 |
ISSN | 10284583 (P) |
點閱次數 | 930 |
建檔日期 | 2011.01.03 |
更新日期 | 2018.01.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