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論初期佛教「識」之概念及其特點 -- 與現今主流學界意識研究作對比=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Consciousness |
|
|
|
作者 |
林建德=Lin, Kent Chien-te
|
出處題名 |
揭諦=Aletheia
|
卷期 | n.18 |
出版日期 | 2010.01.01 |
頁次 | 1 - 44 |
出版者 |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philos.nhu.edu.tw/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關鍵詞 | 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 意識=Consciousness; 認識作用=Cognitive Function; 生命延續=Continuation of Life; 滅苦=Cessation of Suffering; 道德=Morality; 宗教=Religion |
摘要 | 心靈與意識研究在現今西方學界可說是一熱門的研究主題,諸多的研究成果皆採用或參考到佛教的觀點。但對於佛教與現今主流學界意識概念的出入,卻顯少受到注意。有鑑於此,本文即試著對初期佛教之「識」概念,作初步的解說與論述,其中主要採取的觀點有水野弘元、印順法師及Sue Hamilton等人,指出初期佛教「識」概念,不離認識作用及生命延續之依據兩個重要而基本的意義。就此初期佛教「識」概念的內容,可知東西方對意識的探討,是在相當不同的脈絡下所開展的。本文即試著與主流學界的意識概念作對比,論述佛教「識」概念之特點,認為佛教的意識論述,乃是以「滅苦」作為問題設定之方向,以道德及宗教之修練層面作為關注點,視心與意識為一切價值實踐的基礎,關心意識問題背後終極意義的探索。而這些特點,顯然與西方學界重科學、形上學或知識論的進路有所不同。一旦理解這些差異,將能「知己知彼」,有助於探討佛學如何回應現今的意識問題,並助於日後東、西方心意識問題的整合研究。
|
目次 | 壹、前言 2 貳、「識」的概念在初期佛典中三個主要脈絡 4 參、學界對初期佛教「識」概念的論述:以水野弘元、印順法師及Sue Hamilton為主 6 肆、佛教「識」概念之特色:與現今西方意識研究做對比 24 伍、結論 38 |
ISSN | 10284583 |
點閱次數 | 624 |
建檔日期 | 2011.01.03 |
更新日期 | 2018.01.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