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論天台、華嚴「觀心」思想之交涉與轉變:以《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詮釋為中心 |
|
|
|
作者 |
郭朝順 (著)=Guo, Chao-shun (au.)
|
出處題名 |
法鼓佛學學報=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10 |
出版日期 | 2012.06.01 |
頁次 | 53 - 93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關鍵詞 | 觀心; 唯心; 真如心; 《大乘起信論》; 《華嚴經》 |
摘要 | 一般以為天台與華嚴之間的差異為,存有論上實相論與唯心論之爭,或者以為是觀心實踐法門之妄心觀與真心觀之爭。此一印象是由唐代湛然所形成,又為宋代山家派的天台學者的論述所強化。但這個印象是一種過於簡化天台與華嚴關係,而為了強調天台特色的說法。事實上,天台與華嚴皆重視「心」的重要性,天台強調一念三千的觀心法門,華嚴也有一心法界的理論,二者的形式相似,也都深受《華嚴經》唯心思想的啟發。到了唐代,透過《大乘起信論》的詮釋,二宗在思想上有更密切的交互影響。湛然同意心與法界的圓融思想,但他認為法藏錯解了《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之義涵為,存有論義的超越的真如心。他同意一普遍的心性說,對佛教觀心實踐義之成立具有必要性,但不同意存有論義的真如心作為一普遍的基礎。因此替代法藏詮釋《大乘起信論》的「真如不變隨緣」說,但代之以《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思想,而言「佛性隨緣」,因為佛性就是,現實或善或惡眾生,實際上普遍可以成佛的可能性,並不像真如心僅為是為一超越的理想的概念,故湛然認為佛性才能真正徹底實現由實踐義到存有義上的圓融。可是湛然的詮釋,對華嚴宗而言並不公平,因為他忽略了華嚴宗真心思想的另一個理解的可能。 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會通天台與華嚴,而在於跳脫宗派意識,立足於心性哲學思想的開展脈絡來討論二宗思想交涉問題;同時也顯示,在《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文獻上的詮釋關鍵,是二宗思想產生同質及歧異的理由。
|
目次 | 一、天台學與華嚴學的爭議 55 二、《華嚴經》之如來覺悟境界作為台、賢二宗的觀心思想的共通線索 60 (一)「觀心」作為天台與華嚴的共同議題 60 (二)《華嚴經》唯心思想的兩種詮釋:法界心/無明妄心 62 三、《大乘起信論》唯心思想的兩種解讀:存有學(心即真如)/實踐哲學(心合真如) 66 四、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的解讀 70 五、湛然對法藏及《大乘起信論》「不變隨緣」思想的吸收與轉化 76 六、結論 85 |
ISSN | 19968000 (P) |
點閱次數 | 2192 |
建檔日期 | 2013.07.23 |
更新日期 | 2021.01.1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