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繼程 (著)
|
出處題名 |
人生=Humanity
|
卷期 | n.359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頁次 | 86 - 87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爾然禪話 |
摘要 | 門的設立,是為了方便進出。 進出的需要,是因為有內外,因此要入內,也要出外。 內外的存在有了隔離、分開;要隔離、分開是因為安全的需要。 躲在裡面,似乎安全了,但可能無法生活, 又不得不出外,讓自己暴露在可能有危險的空間。 因此要有一道又一道的門,一層又一層的內外,才覺得有安全感。
人心的深細不安,到現實生活的不安, 就有了內外的隔離、進出的需要、門的設立。 如果心安了,生活自然也安了,門就是多餘了。
禪有門,那是事相的。 不安的人、不安的心,在禪門外。 想安的人、求安的心,想從外而入內,故要經過禪門。 入得禪門,人安了,心安了, 發覺到門並不需要,實際上,門也不存在。
禪無門,開悟了,心安了,門也就無了。 禪修時,若體會到禪無內外, 故禪門非門,禪門無門,故門門可入,門門可通,門門皆門; 禪修時,便不執取著一方一法,或只有一門可通。
放下事相的執著,放下方法的執著, 放下內外的執著,放下禪門的執著, 不安的心也就放下,心不需安而自安矣。 本無門而設門,見門而知無門,無門而無內外, 不需進出,如如一體,本來不二。 坦然面對,心安自在。
2012.12.1新古毛觀音古寺話頭禪十 |
ISSN | 15631788 (P) |
點閱次數 | 245 |
建檔日期 | 2013.08.12 |
更新日期 | 2022.05.1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