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The study of the "Tsa Pao Tsang Ching"and its stories
作者 梁麗玲 (撰)=Liang, Li-ling (compose)
出版日期1994
出版者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p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阿財
畢業年度83
關鍵詞雜寶藏經=Tsa Pao Tsang Ching; 佛教文學=Buddist story; 本生; 譬喻; 因緣
摘要一、研究動機《雜寶藏經》為一部文學性極高的故事集,尤其在中印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相當的影響力。如「棄 老國」,「鸚鵡救火」,「共命鳥」,「六牙白象」…等,這些膾炙人口,設想奇詭的印度民間故事,皆透過這部經的傳佈,給予中國文學莫大的啟迪與渥灌。可惜,前人始終未能給予相當的重視,若有相關,則為零散而片面的篇章,實無法突顯本經的意義與價值。本論文即彙結前賢的研究成果,並抱持「前修未密,後出轉精」的期許,嘗試針對本經一百二十一則故事,做一全面性的整理研究,企望能經由本文跨出的一小步,得以顯現佛教文學的璀燦,一方面盼能提供日後從事佛教文學研究的參考。

二、研究範圍及方法本論
文主以《大正藏》「本緣部」第四冊第四四七至四九九頁中一一百二十一則故事為主的研究基礎。除首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外,主內容分為五章 --
第二章 本經的外緣概述:介紹譯者生平,基本組織,成書年代,經過及流傳情形,現存版本及歷代經錄的定位。
第三章 本經的內容:依故事主旨加以分類,並說明其思想及特色所在;
第四章 依本生,因緣,譬喻故事分類及探討結構,形式;
第五章 將本經與其他經典的相關故事做比較,並做分析歸納及探討其結果,此種方式相似於「平行比較研究法」。
第六章 討論本經與印度,中國和日本文學及佛教藝術的關係,分別採用故事學和純文學等不同角度做分析與探討,此屬於地域性的影響研究。

三、研究結論
經由本論文全面性的整理後,可以突顯本經的價值與意義及風格特色,並將前人對筆受者劉孝標混淆的觀念加以釐清,證明佛經翻譯在中印文化交流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對佛經翻譯過程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點閱次數316
建檔日期2014.01.16
更新日期2016.09.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9559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