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延明 (著)
|
出處題名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12
|
出版日期 | 2012 |
頁次 | 193 - 208 |
出版者 | 華嚴專宗學院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 |
內容註 | |
關鍵詞 | 晚明佛教; 政治影響; 戒律環境; 菩薩戒; 叢林制度; 復興改革 |
摘要 | 明代中末期可說政治日趨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天災人禍頻繁的混沌時代。明代的佛教發展,可追溯所至明太祖朱元璋與佛教的深厚淵源。曾於環境複雜的低層社會掙扎求存的明太祖朱元璋,因元代朝綱崩潰滅亡的前車之鑒,因而隨著其政治管理方針而陸續施行不同的佛教政策措施,以鞏固國基與發展;而其子孫們也普遍地沿襲這些佛教管理政策。然而,除了政治文化的影響外,明代的佛教發展也隨著外在環境的影響,以及內部管理弊端日益嚴重而導致叢林傾向頹廢的困境。對此景況,佛教界的尊德,如何在面臨外在的政府文化、社會環境的問題,乃至教界內部紛攘的危機和困境下,企圖尋求具體的處理之道,為奄奄一息的晚明佛教投入一股強心劑。更為突出的是,此時出現的多位高僧,如雲棲祩宏、憨山德清、古心如馨、永覺元賢、藕益智旭等人,相競投入佛教復興改革,以中興宗風、提升僧人素質、力挽戒德頹勢為己任;切實地體現出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願,以實際的身體力行,重振佛教宗風與戒法。本文將從晚明的政治文化因素、佛教的戒律環境為研究背景,以探究佛教尊德如何在振興佛教的旗幟下,所作出種種的叢林改革和僧伽教育規劃,進一步地剖析他們對復興佛教和戒律的關懷。 |
目次 | 前言 194 一、時代背景 194 二、晚明政教關係的因素 195 三、晚明佛教的戒律環境 198 (一)、叢林管理之弊端 (二)、僧人素質低落 (三)、律師凋零,戒法不明 四、佛教對復興戒律的努力 202 (一)、明代復興戒律的巨匠 (二)、菩薩戒律的弘揚 (三)、叢林制度之改革 |
點閱次數 | 301 |
建檔日期 | 2014.05.29 |
更新日期 | 2022.01.2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