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後期佛教有、無相派淨論之近代研究回顧與短評
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印度後期佛教有、無相派淨論之近代研究回顧與短評
作者 徐鳴謙 (著)=Hsu, Ming-chien (au.)
出處題名 正觀雜誌=Satya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卷期n.68
出版日期2014.03.25
頁次38 - 76
出版者正觀雜誌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tt034.org.tw/
出版地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研究所
關鍵詞有相派; 無相派; 形象真實; 形象虛偽; 瑜珈行派
摘要關於印度宗教後期佛教中的有相派與無相派爭論,日本學者梶山雄一早期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其在文章<有相與無相派之爭>中揭露了印度佛教後期寶藏寂與智勝友間的爭論,並認為此對論應從印度佛教中期就發展出來。這個觀點陸續受到當代學術研究的採納。

然而,學者船山徹在文章<蓮華戒對瑜珈行派內兩個分派的分類>(Kamalasil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sub-schools of Yogacara. A provisional survey)中回顧了過往對於有、無相派的研究,而認為早期的研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早期的研究試圖從印度後期佛教的文獻,與西藏的文獻當中給予「有相」、「無相」一個清楚的定義,並將這個定義追溯到印度佛教較早期的學者,例如法稱、寂護等,或甚至是更之前的學者,但西藏文獻方面其定義是不清楚的,而印度後期文獻中對於有、無相派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另外這麼做的風險是將可能後來才有的定義套用在前人之上。船山提出了蓮華戒在《攝真實論註》的最後一章中這一段內容應是對有、無相派描述最早的其中一份文獻。

本研究回顧了早期梶山雄一與近期船山徹所提出的觀點,而認為兩位學者的論述,皆有不完美之處,並加入一些研究者個人的看法。希望藉此讓我們釐清印度後期有、無相派的爭論狀況,也讓我們對印度佛教哲學學派的發展有更多了解。
目次一、前言 42
二、有、無相派爭論之近代研究回顧 44
三、蓮華戒於《設真實論著》中的有相、無相描述 54
(一)無相派觀點 56
(二)有相派的觀點 58
(三)分析 61
四、結論 63
略語及參考文獻 67
(一)略語及原典
(二)專書及論文


ISSN16099575 (P)
點閱次數638
建檔日期2014.06.25
更新日期2017.09.0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 1995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6681/NTURCDH.DB_DLMBS/Collection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9596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