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巴利語《指導論》(Netti-pakaraṇa)研究──以「教說範疇」(Desanā-hāra)為主=The Study of Pali text Netti-pakaraṇa──with respect to Desanā-hāra |
|
|
|
作者 |
釋妙嘉 (著)=Shi, Miao-Jia (au.)
|
出版日期 | 2011 |
頁次 | 84 |
出版者 |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法鼓文理學院 |
系所名稱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授 | 莊國彬 |
畢業年度 | 99(下) |
關鍵詞 | 《指導論》=The Guide; 摩訶迦旃延=Mahā-kaccāyana; 說示範疇=the Conveying of a Teaching; 詮釋=interpretation |
摘要 | Netti-pakaraṇa(《指導論》)相傳為佛陀大弟子Mahā-kaccāyana (摩訶迦旃延)所造,論中提出藉由十六範疇(soḷasa hārā)、五方法(pañca nayā)以及十八根本句(aṭṭhār-asamūlapadāni)等彼此有著交互關係的三種模式,探察經教的正確意義,明白彰顯佛陀的教法。論中最重要的主題 “hāra”一詞,若從巴利字根分析,具有「運轉、傳達」的語義,因此《指導論》所要教示的,除了將佛法劃歸為十六個hāra,因而具備了「教法分類」的性質之外,同時亦是運用十六個hāra去「運轉、傳達」佛說契經深義,進而達到「經義詮釋」的目的。本論文的初步探究,希望以desana-hāra(教說範疇)為例子,一窺《指導論》理解契經的方式。 |
目次 |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問題與範圍 1 第二節、文獻來源分析 3 第三節、當代學者研究成果回顧 6
第二章、《指導論》的架構 9 第一節、模式間的交互關係 9 一、《指導論》的章節安排 9 二、模式間的交互關係 10 三、五方法(pañca naya)簡述 12 第二節、十六範疇(soḷasa-hārā) 13 一、hāra的語義 13 二、十六範疇(soḷasa-hārā)名稱中譯 15
第三章、教說範疇分別(desanā-hāra-vibhaṅga) 21 第一節、教說(desanā)的分類 22 一、愛味 (assādo) 23 二、過患(ādīnavo) 24 三、出離(nissaraṇaṃ) 24 四、果(phalaṃ) 25 五、方便(upāyo) 26 六、世尊的教誨(āṇatti) 26 第二節、對機說法的分類 27 一、依據眾生智慧差別的分類 27 二、依據通行者的分類 28 三、依據智與人的分類 30 四、教說(desanā)的目的 30
第四章、《指導論》的譯注研究33 第一節、〈總攝品(Saṃgaha-vāra〉 33 第二節、〈敘說分(Uddesa-vāra)〉 36 第三節、〈釋義分(Niddesa-vāra)〉 43 第四節、〈教說範疇分別(Desanā-hāravibhaṅga)〉 55
第五章、結論 77 第一節、《指導論》的詮釋形式 77 第二節、毗曇與蜫勒 78 第三節、結語 80
參考文獻81 (一)原典資料 81 (二)工具書 81 (三)中日文專書、論文 81 (四)西文專書、論文 82
附錄一 略符表 83 |
點閱次數 | 272 |
建檔日期 | 2015.09.09 |
更新日期 | 2015.09.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