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像藝術與慈悲之美
作者 褚瀟白
出處題名 佛教文化=The Culture of Buddhism=Buddhist Culture
卷期n.5
出版日期2008
頁次43 - 47
出版者中國佛教協會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chinabuddhism.com.cn/web/index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佛像藝術; 佛教藝術; 八相; 世尊; 成佛; 大乘佛教; 空座; 觀世音菩薩; 應身; 雙樹
摘要在佛陀滅度後的五百年間,世人因『佛相不可顯現』而未曾以人形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藝術最初的流派中,沒有佛陀本身的形像。印度的藝術家們通過一些佛經引證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樹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場面,用『法輪』來代表『說法』的場面,但用人形來表現佛陀的情況付諸闕如。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執政,這位立志弘揚佛法的君主,向各『希腊化』國家派遣大量傳教者。他們為眾多『希腊化』國家帶去了佛法教義,而古希腊的藝術思想,特別是古希腊對人體美的執著表現及相應的雕塑技藝也由此使佛教徒和古印度的藝術家們不再滿足於以腳印、菩提、法輪、寶梯等像征圖像來再現、回想並紀念佛陀。在公元前100年左右,那些喀布爾河流域和旁遮普的希腊人佛教徒們更是毫不猶豫地把佛陀塑造成一種人形形像。自此,佛陀造像在時間上綿延了2000多年,在空間上也縱橫馳騁,離開其形成地達幾千公裡。
ISSN10042881 (P)
點閱次數164
建檔日期2016.01.06
更新日期2018.11.1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4927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