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本資料由 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Huayen World Community 提供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唐代京洛巴蜀盧舍那佛造像風格特徵=The Statues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Vairocana at Chang’an, Luo’yang and Ba’shu in Tang Dynasty
作者 陳清香 (著)=Chen, Ching-hsiang (au.)
出處題名 華嚴學報=Journal of Huayen Buddhism
卷期n.7
出版日期2014.05
頁次47 - 83
出版者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uayenworld.org/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盧舍那佛=Vairocana; 毗盧佛; 唐代京洛華嚴造像=Avatamsaka Sūtra Statues at Chang’an and Luo’yang in Tang Dynasty; 唐代巴蜀毗盧佛像=Vairocana Statue at Ba’shu in Tang Dynasty
摘要華嚴經教主盧舍那佛的圖像,是伴隨著華嚴的思想而肇端於于闐,其後東傳,經由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在五六世紀之際,達到第一階段的弘盛期。
而進入初唐以後,隨著帝王的信仰佛教,又推廣華嚴思想,雕造巨形的盧舍那佛像,展現了恢弘的器宇、圓融的法界觀,華嚴圖像走向第二階段的圓熟期。
唐代的華嚴造像以龍門石窟奉先寺洞為最具代表,其主尊的造形奠定了唐式盧舍那佛的標竿,與兩旁的脅侍菩薩、佛弟子、力士、神王像等的組合像,則是日後盧舍那佛會組成的基礎。
而自北周密教經典入華後,也促成大日如來或佛頂造像的創作,盧舍那佛或毗盧佛,由螺狀髮紋的佛裝,演至頭戴寶冠,胸垂瓔珞的菩薩像裝的佛像,也由長安洛陽,流傳及於巴蜀石窟,而建立起特殊的盧舍那或及毗盧佛造像外形與配置。
本文先引述盧舍那佛的經典意涵,與文獻中所載的華嚴圖像,再舉唐代長安、洛陽、巴蜀等地,具代表性的華嚴教主造像遺例,備述其風格特色,以見其演變軌跡與時代特色。
目次一、前言
二、華嚴經中的盧舍那佛意涵與畫造盧舍那佛圖像史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盧舍那佛品」所載的盧舍那佛
(二)、華嚴祖師的弘傳華嚴思想與畫師畫造華嚴變相
三、唐代現存京洛顯教系統的盧舍那佛造像
(一)、龍門奉先寺洞的盧舍那佛
(二)、法界人中像的盧舍那佛
1.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藏盧舍那佛立像
2.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盧舍那佛坐像
四、華北密教系統的寶冠佛
(一)、龍門石窟東山擂鼓中洞主尊
(二)、長安寶慶寺舊藏寶冠佛
五、巴蜀一地的唐代盧舍那佛/毗盧遮那佛
(一)、廣元千佛崖的初唐造像
1.廣元千佛崖第13號蓮花洞
2.廣元千佛崖第33龕
(二)、巴中石窟的盛唐、中唐造像
1.西龕石窟佛爺彎第44號
2.西龕龍日寺87號龕
3.西龕龍日寺73號龕
4.南龕石窟103龕
(三)、邛崍石筍山的中唐造像
六、唐式影響下的宋代華嚴教主像
(一)、飛來峰青林洞「盧舍那佛會」浮雕
(二)、四川安岳石窟毗盧洞柳本尊三身像主尊與華嚴洞
七、結語
ISSN22226685 (P)
點閱次數502
建檔日期2016.04.25
更新日期2022.12.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5144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