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唯識佛學的生死哲學及生命教育之應用=The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of Mind-Only Buddh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ife Education
作者 林育辰 (撰)=Lin, Yu-Chen (compose)
出版日期2014
頁次128
出版者南華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hu.edu.tw/main.htm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指導教授黃國清
畢業年度103
關鍵詞唯識; 生死哲學; 生命教育; 阿賴耶識; 唯識無境; 轉識成智
摘要生死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會碰到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帶來的不僅是失去家人的悲痛,更是面對自己終究也會面臨死亡的無奈及害怕,如何面對這生死問題,從失去至親的悲痛中走出,接受死亡這個既存事實,轉而對其離去祝福;回到自己的身上,提前對死亡進行思考及準備,不逃避死亡,而是超然的面對之,這些都成為普世眾生共同的嚴肅課題。
  瑜伽行派的唯識思想,繼承以往的阿毘達摩思想的基礎,嘗試修正空思想的偏向,其分析諸法現象並承認「心識」的存在,並沿襲了般若的空思想,進而把它組織成唯識義理思想;從教理上看,唯識思想是高度發展的佛教思想,不僅處理了部派佛教可能落入實有及中觀學派可能流為空的問題,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思想體系。
  佛教關注生命的問題,並致力於消解身體面生老病死及心理面憂愁苦惱的種種苦痛,對於生與死進行了全面的透視,其實生死都是正常的現象,也就是生死的本質並沒有問題,人類之所以會有生死的問題,是因為無明,不明白生死才會產生問題,也因為如此才會產生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的煩惱問題,而這樣的煩惱帶起有情眾生的情緒變化、障礙,進而造業並留下業力,讓有情眾生陷入輪迴之中不得出離生死。其中唯識學從心識及其所帶出的心理活動、對外在事物認識的說法以及識流轉後所開始的生死觀,詳盡的提供相對應的說法,除了解事物的真相,也提供一套修行的次第方法。故筆者將從唯識佛學的義理進行探討,企圖找到生死流轉的原因,以及生死還滅的解決辦法,以此提供現代人生死問題的超克方法。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10
第三節 當代研究成果回顧 14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大意 25
第二章 生死哲學的發展及其所帶出的生命議題 27
第一節 生死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27
第二節 死亡學與生死學的發展 33
第三節 哲學對生命問題的觀照 44
第三章 唯識佛學之生死哲學的淵源與開展 54
第一節 早期佛教到大乘佛教的生死觀 54
第二節 唯識佛學的思想體系 74
第三節 唯識佛學的生死思想 94
第四章 唯識生死哲學於生命教育的應用 104
第一節 生命教育與生死哲學的目的 104
第二節 唯識生死哲學應用所提供的生命教育資源 111
第三節 唯識生死哲學應用於生命問題的超克 115
第五章 結論 120
點閱次數273
建檔日期2016.08.10
更新日期2022.10.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6758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