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大智度論》看〈發趣品〉的十地思想
作者 釋厚觀
出處題名 正觀雜誌=Satya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卷期n.86
出版日期2018.09.25
頁次5 - 109
出版者正觀雜誌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tt034.org.tw/
出版地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1. 作者為福嚴佛學院教師。
關鍵詞發趣品; 十地; 菩薩行; 菩薩階位; 乾慧地; 歡喜地; 《大智度論》
摘要《大智度論》提到三類「十地」的內容,一、乾慧地等共三乘的十地,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中無名字的菩薩十地,三、歡喜地等菩薩十地。其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中無名字的十地列舉了各地菩薩應休學的德目,日本學者神林隆淨教授認為這些德目毫無次第,只是雜亂的羅列而已。
筆者試著從《大智度論》的釋論,先分析各地菩薩應休學的德目內容,再將該地的相關德目組織、關聯,最後在探討實地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有些字面上看起來類似的德目,但前後各地還是有淺深不同;有些修行德目在字面上看起來與聲聞經所說的刑法沒什麼不同,但其實菩薩的心境與聲聞差異甚大;有些德目在字面上雖然不同,但都表達同一意趣,如二地所說的「持戒清淨」,三地的「住慚愧處」,都是表達「勿起二乘心」的意趣。綜合起來觀察,各地的行法其實都包含有「對治煩惱、缺失」與「悲智不斷增上」的作用,可提供學人進階菩薩行的指南。
此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說「第十地當知如佛」,為何《大智度論》卻提出「第十地當知如佛」或「第十地即是佛地」等二說?又《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中「無名字的菩薩十地」與「乾慧地等共三乘的十地」、「歡喜地等菩薩十地」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本文試著提供一條解析的線索。
目次一、前言 7
二、〈發趣品〉各地些行的德目 9
(一)初地:行十事 9
(二)第二地:滿足八法 13
(三)第三地:滿足五法 17
(四)第四地:不捨十法 20
(五)第五地:遠離十二法 29
(六)第六地:應具足六法,不應行六法 37
1、第六地菩薩應具足六法
2、第六地菩薩不應行六法
(七)第七地:不應著十二法,應具足滿二十法 41
1、第七地菩薩不應著二十法
2、第七地菩薩應具足滿二十法
(八)第八地:應具足二類五法 62
1、第八第菩薩初五法應具足
2、第八第菩薩次五法應具足
(九)第九地:應具足十二法 68
(十)第十地:當知如佛 77
三、〈發趣品〉十地之間的關聯 79
(一)依七地得無生法忍為分界:自立、利他 79
(二)依定慧分別:初三地慧多定少,四地至六地定多慧少,七地等定慧地。 80
(三)依行法分別 80
1、依「學法」說
2、依「布施」說
3、依「持戒」說
4、依「六波蘿蜜」說
5、依「淨佛國土」說
(四)依在家、出家分別 83
(五)小結 83
四、乾慧地等共三乘的十地 85
(一)前七地 86
1、依「聲聞階位」談前七地
2、依「菩薩階位」談前七地
(二)後三地 90
(三)小結
五、歡喜地等菩薩十地 98
六、結論 100
(一)〈發趣品〉中無名之十地 100
(二)乾慧地等共十地 102
(三)歡喜地等菩薩十地 103
(四)三類十地之關係 103
(五)日後的課題 105
ISSN16099575 (P)
點閱次數1521
建檔日期2019.02.13
更新日期2019.04.2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118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