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的唯識學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Vijñapti-mātratā thoughts in Kuiji’s commentary of Vimalakīrti – nirdeśa
作者 竇敏慧 (撰)=Tou, Min-hui (compose)
出版日期2016
頁次244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幸玲
畢業年度104
關鍵詞窺基=Kuiji; 《說無垢稱經疏》; 《維摩詰經》=Vimalakīrti – nirdeśa; 唯識學=Vijñapti-mātratā; 伽達默爾=Gadamer
摘要  本研究探討窺基《說無垢稱經疏》所建立、與歷代《維摩詰經》疏本觀點迥異的唯識學立場,以及在《維摩詰經》疏解史上的地位。窺基的「維摩詰經觀」以唯識思想為主,由於其所依據的《說無垢稱經》是玄奘所譯的版本,因而先以《維摩詰經》三家漢譯本的差異,審視窺基的立場是否與翻譯所依據的版本有關。
  藉由梵漢對比,發現現存梵文抄本、羅什本、玄奘本與支謙本並非同一底本,且在字句使用上僅有些微差異,不構成整體《維摩詰經》的思想改變。且玄奘本所使用的唯識術語,如「vijñapti/vijñāna」、「bīja/gotra」和「ālaya」,在其他漢譯本與現存梵文抄本中,並不具有唯識義。因而可知玄奘本《說無垢稱經》依然未脫離《維摩詰經》的中觀學。
  然而,窺基在《說無垢稱經疏》中,多處將玄奘所譯的經文以唯識學疏解。他將vijñāna認作「心識」,vijñapti是「了別」;「bīja種子」則是發正等覺心的「煩惱種子」;「gotra種性」被解為「行佛性」和「理佛性」,為「五種性」所用;又將ālaya視作阿賴耶識的三藏,加入「執藏」的意涵。可見窺基依於玄奘譯本,卻溢出了玄奘的翻譯,增添入唯識思想的疏解傾向。
  在判教中,窺基將《說無垢稱經》判為唯識宗三時教中的「第二第三時」,從說法空過渡到並說空有;八宗判釋以第七宗勝義皆空為主,卻也依第八宗應理圓實宗。可見窺基採用唯識宗的立場,判定《說無垢稱經》具有空觀和唯識兩種思想並存的經典。其中,窺基舉出清辨和護法代表中觀與唯識的論說,並以「空理義」和「應理義」區分兩者的說法。《經疏》一貫先舉出中觀為例,再說明中觀偏空,唯識方能展現空有的勝義諦。由此立論的結構,窺基的「維摩詰經觀」可分為「解脫觀」、「佛土觀」、「三性說」和「四重二諦」四項。
  窺基的《說無垢稱經疏》雖然是溢出了《說無垢稱經》的經義,卻不能將之歸類為無效的疏作。依照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觀點:即使疏解者親自參與翻譯的過程,強調準確翻譯的重要性,其疏本仍然可能帶有強烈的前見。此說解釋了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基於宗派意識的緣故,不僅保存玄奘《說無垢稱經》的翻譯特色,更進一步實際展現唯識宗義。因此,若將中國佛教的疏解本看作是必然獲得文本原意的詮釋之作,可能錯過了佛教思想史上宗派的歷史影響力。有鑒於此,窺基《說無垢稱經疏》並非只充實了經典的意義,亦是新的詮釋角度,也可做為《維摩詰經》疏解史的新觀點。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o figure out the vijñapti-mātratā thoughts in Kuiji’s commentary of Vimalakīrti – nirdeśa Sutra. There were three ancien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is Sutra: Zhi Qian(245AD.), Kumārajīva(455AD.) and Xuanzang(625AD.). Only Kuiji’s commentary was based on Xuan-Zhang’s translation and presented vijñapti-mātratā thoughts. This research tried to clarify Kuiji’s unique point of view by the Sanskrit-Chines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anskrit manuscript and three ancient Chinese translations.
Alought the research discover that they weren’t translated from the same original version, it doesn’t differ the core idea of Vimalakīrti – nirdeśa Stra. Those vijñapti-mātratā words in Xuan-Zhang’s translation didn’t related to vijñapti-mātratā thought,too. For this reason, three ancien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malakīrti – nirdeśa Sutra are still in mādhyamaka thought.
However, Kuiji commented Xuan-Zhang’s translation, such as “vijñāna”, ”vijñapti”,”bīja”, “gotra”, and “ālaya”, by vijñapti-mātratā thoughts. This commentay displays that Kuiji didn’t obey Xuan-Zhang’s translation completetly. In the three peri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a's teaching, Kuiji defined Vimalakīrti – nirdeśa Sutra as the second to the third, which meant the middle of mādhyamaka and Vijñapti-mātratā. Kuiji cited Dharmapāla’s Vijñapti-mātratā points to disprove Bhāviveka’s Śūnyatā points. Then he pronounced that Dharmapāla’s viewpoints were the superior truth.
Due to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Kuiji’s prejudice (German:Vorurteil) was obviously partial to vijñapti-mātratā. But His commentary not only keep Xuan-Zhang’s translation, also improve the meaning of vijñapti-mātratā school in Tang Dynasty. If readers take commentaries as the same thing of Sutra, they might misunderstand the power of those schools in Chinese Buddhism. Thus Kuiji’s commentary could be known as a new way to explain Vimalakīrti – nirdeśa Sutra.
目次摘要 1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7
一、問題意識 7
二、研究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 12
一、研究主題 12
二、《維摩詰經》諸譯本 16
三、姚秦至初唐的《維摩詰經》注本 23
四、法相宗簡史 25
五、研究方法 26
第三節 前賢研究探討和研究範圍 29
一、前賢研究探討 29
二、研究範圍 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和章節架構 35
一、研究步驟 35
二、章節架構 35
第二章  《維摩詰經》三家漢譯本的翻譯諸問題 36
第一節 唐代以前《維摩詰經》的漢譯本 39
第二節 《說無垢稱經》的翻譯 50
一、玄奘生平 50
二、重譯的原因 55
第三節 《維摩詰經》最初傳入中國的語言版本 66
第四節 《維摩詰經》諸漢譯本非同本異譯諸論證 71
一、字數不相同 73
二、菩薩名不相同 74
三、法數不相等 76
四、「默然無諍」情節的有無 78
第五節 玄奘譯本中所用的唯識術語 80
一、vijñapti「表識」和vijñāna「識」 81
二、bīja/gotra──種子/種性 86
三、ālaya──「阿賴耶」 88
第六節 小結 91
第三章 《說無垢稱經疏》的疏解架構 93
第一節 唐以前的《維摩詰經》諸疏本 93
一、鳩摩羅什關河舊注──僧肇《注維摩詰經》 94
二、地論宗──淨影慧遠《維摩義記》 95
三、天台宗──天台智顗《維摩經玄疏》 98
四、三論宗──嘉祥吉藏《淨名玄論》 99
第二節 《說無垢稱經疏》的成立 101
一、慈恩窺基生平 101
二、《說無垢稱經疏》的寫作原因與綱目 103
三、本經因緣──《說無垢稱經》的「經起所因」 105
第三節 《說無垢稱經疏》的判教與分品 111
一、「三時」與「三時教」──為說法空過渡至並說空有 112
二、「八宗」判教──般若到唯識的過渡 113
三、「分品」──三科分經 116
第四節 《經疏》的經體與教體 117
一、經體──記錄佛法的名相 118
二、教體──此經的核心思想 121
第五節 小結 123
第四章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的 「維摩詰經觀」 125
第一節 解脫觀──不可思議自在神變法門 128
第二節 佛土觀──勝義諦唯識法門 135
一、往生淨土的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 139
二、淨土的唯識法門──心淨則土淨 141
第三節 三性說──《說無垢稱經疏》的認識論 144
一、都無實體──遍計執性 147
二、似幻非真──依他起性 148
三、真如──圓成實性 149
第四節 四重二諦──「空理義」與「應理義」 151
第五節 中觀與唯識交涉──清辨與護法 156
第六節 小結 160
第五章 《說無垢稱經疏》的成佛可能── 如來種性與如來藏的交涉 162
第一節 《說無垢稱經》內的「如來種性」 163
一、「如來種性」──不離煩惱 163
二、「種子」──煩惱種子和本有種子 167
第二節 《經疏》內的「阿賴耶識」與「如來藏」 170
一、如來藏──《經疏》的成佛之因 173
二、如來藏──等同種子與真如 177
第三節 《經疏》內「心淨土淨」與「自性清淨心」 180
第六章 《維摩詰經》與《說無垢稱經疏》的 詮釋學對話 186
第一節 語言運作的過程──翻譯與有效性 186
一、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的語言詮釋學 186
二、翻譯與文本──《維摩詰經》三家漢譯本 191
三、默然無諍──《說無垢稱經疏》的語言觀 194
第二節 合乎文本意義的理解──《說無垢稱經疏》 198
一、合理的前見──伽達默爾的詮釋過程 198
二、溢出的詮釋──窺基《說無垢稱經疏》 200
第三節 效果歷史──《維摩詰經》詮釋史 205
第七章 結論 20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09
一、《維摩詰經》三家漢譯本非「同本異譯」 209
二、窺基的《經疏》架構 210
三、窺基的「維摩詰經觀」 211
四、《經疏》內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 213
五、方法論的反省 21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14
第三節 研究開展方向 215
第四節 結語 215
附 錄 217
附錄1 〈佛國品〉菩薩名三種漢譯本及梵文抄本對照表 217
附錄2 〈問疾品〉「菩薩所行」三種漢譯本法數對比表 222
附錄3 玄奘《說無垢稱經》中所使用的唯識字詞 228
一、vijñapti/ vijñāna──「表識」/「識」 228
二、bīja/ gotra ──種子/種性 230
三、ālaya──「阿賴耶」 232
參考文獻 235
一、古典文獻 235
(一)大正藏 235
(二)其他古典文獻 236
二、近人研究(依年份) 236
(一)專書 236
(二)期刊論文 239
三、學位論文 243
點閱次數337
建檔日期2020.02.18
更新日期2023.01.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995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