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再論竺道生的佛教倫理思想 — 以“善不受報義”為中心=Rediscussion of Zhu Dao-sheng's Buddhist ethical view: focusing on the conception of "good-doing expecting no good-returning" |
|
|
|
作者 |
史經鵬 (著)=Shi, Jing-peng (au.)
|
出處題名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卷期 | n.22 |
出版日期 | 2013 |
頁次 | 253 - 261 |
出版者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
關鍵詞 | 竺道生; 佛教倫理; 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 |
摘要 | 竺道生的"善不受報義"是佛教倫理思想的一種表現。在道生的佛教倫理思想中,善可分為"世善"與"本善","世善"是昧於佛教空理的世俗善行,這種修行可以獲得人天果報,但不能獲得究竟的佛果。"本善"是與理相應之善,理是指佛教的空、一乘及佛性等概念,理是善的本體,善是理的屬性。但道生認為,"本善"也不能導致究竟佛果。因為道生提倡"頓悟成佛義",在此理論基礎上,眾生通過智慧理解不可分之理即可頓悟,因而慧解是成佛之因,與善惡無關。這種理論表現出道生極其重視精神智識發展的佛教德性論態度,這種德性論教育在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也應予以充分重視和正確引導。 |
目次 | 一、先行研究的兩種觀點 254 二、“善不受報義”中的“善”與“報” 255 三、道生“善不受報義”的影響與思想價值 260 |
點閱次數 | 250 |
建檔日期 | 2020.05.11 |
更新日期 | 2021.12.1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