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佛教經典智慧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 ──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核心的展開 |
|
|
|
作者 |
林安梧
|
出處題名 |
似相非相見如來:2020夏荊山國際學術研討會=Perceiving Tathagata: Xia Jing Sh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元亨書院院長。 |
關鍵詞 | 覺性; 宗教; 真空; 文明; 和平; 現代性; 淨; 靜; 敬; 頓悟; 如是; 解脫 |
摘要 | 本文旨在結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講授闡明佛教的基本義理,指出佛教經典智慧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追求和平的可能貢獻。首先,透過儒道佛三教的對比,以彰顯佛教之基本義理。佛教重在澄念,强調通過「淨而無染」的修養功夫,以達于「我法二空」的自在之境。又以Paul Tillich和久松真一的對話爲楔子,强調東方是弱控制系統的文化脈絡,東方的宗教是「覺性的宗教」。東方之宗教重在回到存在之源,西方之宗教重在言說之論定。再者,佛教之要義在尋求「苦業之解脫」。佛教認爲生即是苦,萬法皆空,人當有觀空之智,方能生菩提之心。如何離苦得樂,入寂滅之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遣除我法二執。人有所執,便有所住,心有所執,便有所苦,惟證自性真空,方能頓悟妙有。以四句來概括《金剛經》便是「存在的空無,意識的透明,信仰的確定,實踐的如是」。最後,指出若能以般若觀空之智蕩相遣執,便能使如是之覺性開顯。佛教般若治療學可通過觀想除貪愛,調服我們的妄執之心。現代性社會若能使經典重新煥發生機,經由人類文明的對話,邁向和平。 |
點閱次數 | 292 |
建檔日期 | 2020.07.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