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張家豪
|
出處題名 |
似相非相見如來:2020夏荊山國際學術研討會=Perceiving Tathagata: Xia Jing Sh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內容註 |
|
關鍵詞 | 敦煌; 佛傳; 〈破魔變〉; 降魔; 莫高窟 |
摘要 | 佛陀證道時降伏魔眾之事,自來即為佛傳文學與圖像的重要素材,在敦煌石窟存有北魏至五代不同時期的降魔壁畫,敦煌文獻中亦存有以佛陀降魔故事為題材之文學作品〈破魔變〉。本文將同流行於敦煌地區之降魔壁畫與文學相較,可見其皆雜揉諸經,呈現民族特色,然取向上有所不同。 訴諸視覺之圖像,表現降魔故事時,主要以面目猙獰之諸多魔軍形象震懾觀者眼眸,以與禪定之佛陀形成「人∕非人」、「正∕邪」、「靜∕動」之鮮明對比;至於訴諸聽覺之講唱文學〈破魔變〉,則以更多篇幅描述魔女色誘佛陀而遭化為老嫗之事,形成「色∕戒」對比,亦呼應押座文「無常」之主題。可知壁畫與文學一則凸顯魔軍,一則強調魔女,從中可見佛教向世俗傳播同一題材時,創作者因應不同傳播載體之特色所呈現出不同敘事取向。 圖像須將故事定格於有限空間中,故以視覺形象上顯著異於佛陀且手執武器作攻擊狀之魔眾為主,藉以襯托世尊之神聖與禪定,魔女所象徵的色慾等抽象概念則不易於畫面表現,故僅占魔眾之一隅。講唱文學則須面對群眾展演,故敘事者著眼人們生活可感知之「慾望」以引起共鳴,並得以在講唱故事的時光流逝中,逐步藉魔女惑佛而終成老嫗之情節,導引聽眾理解人生「無常」,又在魔女向佛陀誠心懺悔而最終能恢復美貌之情節中,展現經典所載世尊以「慈心」降魔。 |
點閱次數 | 222 |
建檔日期 | 2020.07.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