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無量義經與證嚴上人 ── 試論其對慈濟宗門開展與修行之影響 |
|
|
|
作者 |
何日生
|
出處題名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海峽兩岸學術會議論文集(第十一屆)
|
出版日期 | 2012.05 |
頁次 | 555 - 582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hongshi.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慈濟基金會發言人、慈濟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主辦單位: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新竹市法源講寺、財團法人妙雲蘭若、台南妙心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
關鍵詞 | 無私; 大愛; 性相空寂; 清淨; 無相不相; 不請之師; 平等愛; 全球化逆轉 |
摘要 | 《無量義經》的核心理念是「性相空寂」與「濟渡群生」;以人間佛教倡議者印順導師的話語就是「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以慈濟宗門的創立者證嚴上人的話語就是「無私、大愛」。「無私」,是邁入「性相空寂」的必要狀態。「大愛」,是「濟渡眾生」的心靈源頭。以無私的心廣澤大愛於人間,是證嚴上人實踐《無量義經》的入世法門。 慈濟宗門以佛教為本,它的實踐卻是超越佛教邊界的。許多基督徒、天主教徒、回教徒、猶太教徒,乃至無神論者,都成為慈濟志工,都皈依證嚴上人成為靜思弟子。因為有《無量義經》使得慈濟宗裡的佛教徒找到入世修行的法門。因為有《無量義經》使得慈濟宗門裡的非佛教徒,找到個別信仰裡共通的元素──無私大愛。 《無量義經》的教義「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這種大慈悲的胸懷是各宗教、各家思想體系的共同基石。而慈濟的慈善理念與實踐就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 慈濟宗門最終的理想就是引領眾生認識生命的本質是清淨的,不執著有,不執著無,在不斷地利益他人中,體現自性不生不滅的真實大義。「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至涅槃岸。」濟渡眾生,一如大船師一般,其最終目的是引渡眾生體悟「性相空寂」的本性。因此「至涅槃岸」,是生命終極覺醒的境界。 雖以終極覺悟為理想,但《無量義經》的教法也給予世間的凡夫、眾生無限量的機會次第修行與造福。「猶如船夫身有病,船身堅固能度人」,人人都可以度人,只要依靠《無量義經》這堅固的船身。「未能自度,已能度彼」,這項義理更寬廣地接納一切眾生。眾生雖然心性不一,習性相異,信念有別,但都能入此法門,只要他們倚靠《無量義經》的精神,都能幫助他人,教化他人。這種信念使得慈濟宗門在依循《無量義經》的本懷,亦復有證嚴上人創造性的智慧與人格德香的感召,引領無數千差萬別的眾生,投身慈濟,在濟助他人的同時,亦提昇自我的人格。而漸次地邁向「性相空寂,本不生滅」的終極覺醒。 |
目次 | 前言 557 清淨心與菩薩行 558 靜思勤行道 勤行乃清淨 559 慈濟宗門 利他度己 560 性相空寂 出世入世不二 561 涅槃於當下 靜定於動中 562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562 性空在緣起處把握 563 無相不相的佈施觀 564 平等愛之一:教富濟貧 無分別地愛一切人 564 平等愛之二:濟貧教富 一切人皆能付出愛人 565 平等愛之三:用愛超越對立衝突 566 雖未自度已能度彼 567 船夫身有病 船身堅固能度人 568 水性是一 無差別的愛 569 一粒沙中有大千 一身能應眾生形 571 環保道場與生命最終覺悟 571 慈濟慈善理念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572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573 慈濟醫療:曉了藥性 令眾樂服 574 慈濟教育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575 以行動為本的教育 576 從行善到善行 577 慈濟人文 報真導正 578 以善行解不生 以身行悟不滅 579 當西方轉向東方 邁出人類新文明 580 |
點閱次數 | 420 |
建檔日期 | 2020.09.03 |
更新日期 | 2020.09.1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