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性廣
|
出處題名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論文集(第九屆)
|
出版日期 | 2010.04 |
頁次 | 9 - 41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hongshi.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佛教弘誓學院院長 主辦單位: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承辦單位: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 |
目次 | 一、正修六度,符應觀行 9 (一)智顗主觀修行意願 11 (二)順應客觀弘化機緣 11 (三)圓教道品必然次第 11 二、修四三昧,觀心為要 11 三、止觀所緣:四種三昧 12 (一)行法內容 13 1.常坐三昧 13 2.常行三昧 13 3.半行半坐三昧 13 4.非行非坐三昧 14 (二)觀心為主 15 (三)法門評議 17 1.大乘三昧之精神 17 2.四種三昧之特色 20 四、為他損己,位居五品 26 (一)圓教外凡「五品位」釋義 27 1.意涵 27 2.次第 27 3.小結 28 (二)六根清淨位之認定 30 1.受持「五法」將能獲「六根清淨」功德 30 2.證入「六根清淨位」之具體判準 31 3.修有相信願行與無相止觀行,皆可獲「法華三昧」,得「六根清淨」的能力 33 4.圓教「六根清淨」位,已相當於藏教之「佛位」 33 (三)圓教止觀之出離傾向 34 1.圓教止觀出離思想 34 2.依智顗證量論圓教修行特性 37 3.小結 38 五、結語 39 (一)智顗一生止觀修證歷程分為五個時期 39 1.賢山潛修 39 2.大蘇妙解 39 3.金陵弘法 39 4.天台圓悟 39 5.江淮遊徙 40 (二)圓頓止觀行法之出世傾向 40 (三)圓教修行法門之信行特色 40 |
點閱次數 | 300 |
建檔日期 | 2020.09.07 |
更新日期 | 2020.09.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