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治華 (著)
|
出處題名 |
2019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日期 | 2019.10 |
頁次 | 195 - 216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
關鍵詞 | 楞嚴經; 華嚴; 法界觀門; 子璿 |
摘要 | 本文論述《楞嚴經》教理與華嚴四法界、法界三觀三十門之關涉,以《楞嚴經》解門(前三卷半)為主,搭配「楞嚴大師」華嚴宗六祖長水子璿的《楞嚴經義疏注經》,依次探討經中關涉真空觀(理法界)、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法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法界)之處。《楞嚴經》中諸多經文涉及真空觀、理事無礙觀,以大段落來說:識心無處無體(卷一)、唯識境界虛妄(卷一)、萬法緣起性空(卷三),空義顯著;十番顯見(卷二)、四科七大(卷三)、明心開悟(卷三)、三如來藏理(卷四),理事無礙義顯。子璿在解釋「七大」經文之時,特別融會了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觀、性具、無情有性、無情成佛之說。《楞嚴經》中雖僅些許經文涉及周遍含容觀,如心能轉物(卷一)、相妄性真(卷四)、虛空藏圓通(卷五)、放光交光(卷一、五、六、七),然也已顯出事事無礙的端緒與極智。《楞嚴經》兼有統攝般若空性、天台性具、華嚴性起的大通量,不過若以華嚴三觀的格局來看,《楞嚴經》確如古德所言,是可作為引入華嚴圓融法界的要門、關楗。 |
目次 | 一、前言 196 二、真空觀 198 (一)識心無處無體 198 (二)唯識境界虛妄 200 (三)萬法緣起性空 200 三、理事無礙觀 202 (一)唯心所現 202 (二)十番顯見 203 (三)四科七大 203 (四)明心開悟 206 (五)三如來藏理 207 四、周遍含容觀 208 (一)心能轉物 208 (二)相妄性真 209 (三)虛空藏圓通 211 (四)放光交光 211 五、結語 212 引用文獻 216 |
點閱次數 | 768 |
建檔日期 | 2020.09.11 |
更新日期 | 2024.01.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