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崔正森 (著)=Cui Zhengsen (au.)
|
出處題名 |
一山而五頂:多學科、跨方域、多文化視野中的五臺信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Mountain of Five Plateaus: Studies of The Wutai Cult in Multidisciplinary and Transborder/Cultural Approaches
|
出版日期 | 2015.07 |
出版者 | 山西省佛教協會 |
出版地 | 山西, 中國 [Shanxi, China]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主辦方: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山西省佛教協會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五臺山研究》名譽主編 |
摘要 | 文殊是般若化身、諸佛之母、眾菩薩之師,文殊的大智、大願、大行,是“非餘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大無邊,能生出一切菩薩功德”。“若有聞得文殊名者,皆當成佛;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不若受持文殊師利一菩薩名,福多於彼。以彼等佛,所作一切饒益群生事,不及文殊一時作故。”“若聞文殊名,或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猛火處,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法忍。”所以,住于蓬萊仙域、須彌天宮,不如朝拜五臺山文殊菩薩。何以故?樂彼天仙,常論七趣,向我文殊,必得菩提。因此,眾生對文殊菩薩崇拜得五體投地、信仰彌篤。又以佛菩薩有法、報、應三身,為了教化眾生,即可隨類化現,故在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了不少文殊化身。如漢傳佛教中的杜順、寒山、戒闍黎、金碧峰、澄芳……;藏傳佛教中的貢嘎寧波、索南孜摩、貢噶堅贊、紮巴堅贊、八思巴、宗喀巴、龍欽巴……;乃至於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元、清諸帝,還有日本的行基等,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為什麼他們就成了文殊菩薩的化身?分析其原因,找出規律。從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封建帝王及日本僧人的比較研究中,指出其信仰的共性、特點,揭示出對現實社會的啟示。 |
點閱次數 | 235 |
建檔日期 | 2020.10.16 |
更新日期 | 2020.10.2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