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認知隱喻理論與大乘佛法的互證 -- 以時間的空間隱喻為例 |
|
|
|
作者 |
劉宇紅 (著)
|
出處題名 |
五臺山研究=Mt Wutai Researches
|
卷期 | n.1 (總號=n.118) |
出版日期 | 2014 |
頁次 | 21 - 25 |
出版者 | 五臺山硏究會 |
出版地 | 山西, 中國 [Shanxi,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
關鍵詞 | 隱喻; 認知語言學; 大乘佛教; 時間; 空間 |
摘要 | 認知隱喻理論與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學科,但是,兩者有諸多共同關注的領域,所以在三個方面具有互證的可能:一、當我們撇開空間概念來思維和理解時間時,即時間不再流逝,物體不在時間中運動和變化,人可以長生不老,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時空的真實寫照;二、思維實驗的本質是拋棄有關空間的概念體系和語用傳統,大乘佛法認為語言和文字是魔業,甚至佛言祖語也是魔業,所以應該被拋棄;三、人的認知過程基於身體特徵,凡夫成佛的障礙是「我執」,即執著於自己的身體,破除了我執,凡夫就成佛了。科學與佛法並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對論的三個佯謬在一定程度上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
目次 | 一、什麼是時間的空間隱喻 21 二、雷科夫與約翰遜(1999)的思維實驗與法界時間的互證 22 三、雷科夫與約翰遜(1999)的思維實驗與大乘佛法語言觀的互證 23 四、空間隱喻的身體特徵與凡夫「我執」的互證 23 五、互證的體現 23 六、互證何以可能:大乘佛法的學術地位 24 |
ISSN | 10006176 (P) |
點閱次數 | 246 |
建檔日期 | 2021.07.21 |
更新日期 | 2021.07.2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