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恆清 (著)=Shih, Heng-ching (au.)
|
版本項 | 三版 |
出版日期 | 2012.04.23 |
出版者 | 東大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twincn.com/item.aspx?no=04256799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
摘要 | 佛性(如來藏)思想由印度流傳至中國﹐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其思想複雜且豐富﹐對由中國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的思想上。本書共收六篇專文﹐前三篇是印度佛教中有關 佛性思想之經論的研究﹐即《大般涅槃經》、《寶性論》、《佛性論》的佛性思想。第四篇討論《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第五篇討論初唐性宗和相宗關於「一性」、「五性」的爭辯。最後一篇則是從天台宗主張草木有性談到現代 深層生態學﹐以論證佛性說可為現代生態學的哲理基礎。 |
目次 | 第一章《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一、《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二、《大般涅槃經》的中心議題 (一)如來常住 (二)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三、《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 (一)《涅槃經》前分的佛性義 (二)《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義 (1) 從「二因」、「三因」論佛性義 (2) 從因果論佛性義 (3) 以第一義空論佛性義 (4) 以有(不空)、無(空)論佛性義 (5) 以定不定論佛性義 四、結論
第二章《寶性論》的如來藏思想 一、《寶性論》的內容架構 二、《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一)《如來藏經》 (二)《不增不減經》 (三)《勝鬘經 (四)《涅槃經》 (五)《大乘莊嚴經論》 (六)與《寶性論》同時或晚出的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 三、《寶性論》的如來藏義 (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1) 法身遍滿義 (2) 真如無差別義 (3) 實有佛性義 (二)自性清淨心與煩惱 (三)信與如來藏法門 (四)空智與不空智 (五)依與轉依 四、結論
第三章《佛性論》的佛性說 一、佛性說的意趣和辯正 二、破除對佛性義的執見 (一)對小乘執見的評破 (二)對外道的評破 (三)對大乘執見的評破 三、佛性的體性 四、佛性十相 (一)佛性的自體相 (二)佛性的四相 (三)佛性的果相四德 (四)佛性的總攝相 (1) 轉依 (2) 法身與涅槃 (五)佛性的分別相和階位相 (六)佛性的無變異相 (七)佛性的無差別相 五、結論
第四章《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 一、眾生心生滅依與涅槃依 (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 (三)無明與本覺 二、生滅諸識生起的因緣 三、心識染淨互熏論:人性善惡之消長 四、結論
第五章《法華秀句》中的佛性論諍 ──以靈潤的「十四門論」和神泰的「一卷章」為主 一、唐朝前的佛性說 (一)以假實為正因佛性:第一及第二家 (二)以心識為正因佛性:第三至第七家 (三)以理為正因佛性:第八至第十一家 二、靈潤與神泰之爭辯 (一)靈潤之有性說 (二)神泰之反駁 三、靈潤和神泰佛性論諍之評議
第六章《金剛錍》的無情有性說與深層生態學 一、草木有性 (一)吉藏的「草木有性」義 (二)湛然《金剛錍》的「草木有性」義 二、深層生態學 三、結論 |
ISBN | 9789571932606 (平裝) |
點閱次數 | 404 |
建檔日期 | 2021.08.13 |
更新日期 | 2022.12.2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