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Sixty Journal Entries for a Life of Gratitude: An Interview with Ven.Huimin
作者 侯坤宏 (著) ; 卓遵宏 (著)
版本項增訂版
出版日期2015.12.01
頁次552
出版者法鼓文化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ddc.com.tw/
出版地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叢書名智慧人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摘要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部感恩史,惠敏法師的傳記,讓人重溫近代佛門弘法歷程,看見珍貴師徒情誼,看見臺灣佛教艱辛歲月,更直接感受動人願力。除感恩來時路,惠敏法師更以前瞻的眼光與夢想,無畏地擘劃新格局,為佛教開路。

本書由侯坤宏、卓遵宏專訪惠敏法師,收錄近百張彩照,以及許多惠敏法師精彩文摘。全書共分三大篇:

一、兩段學生時期:
包括出家前的學習與出家後的學習,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出家,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

二、三頭工作時期:
同時擔任西蓮淨苑、國立藝術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等單位管理要職,不論曾任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西蓮淨苑住持、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都能面面俱到。

三、四個夢想(人腦、電腦、社區、學園)實踐:
惠敏法師自認畢生探索三大問題:「我是誰?何謂生命?何謂社會?」而他的四大夢想實踐則是:人腦、電腦、社區、學園。

在六十歲生涯裡,惠敏法師每逢困境,皆是因感恩、報恩之心,而豁然開朗,以此命名本書。惠敏法師的傳記,以感恩心分享他的人生築夢方程式。讓我們隨著他一起探索佛海心宇宙!  
目次第一篇 兩段學生時期(1954-1992年,1-38歲)

壹、出家前之學習(1954-1979年,1-25歲)
一、學佛前之學習(1957-1972年,3-18歲)
(一)鹼安代用國小(1957-1960年,3-6歲)
(二)成功國小(1960-1965年,6-11歲)
(三)金城初中(1965-1968年,11-14歲)
(四)臺南一中(1968-1971年,14-17歲)
(五)臺北醫學院藥學系一年級(1971-1972年,17-18歲)
二、學佛後之學習與服役(1972-1979年,18-25歲)
(一)藥學系二至四年級(1972-1975年,18-21歲)
(二)大開眼界──參加明倫大專佛學講座
(三)生命的覺醒:佛法與世間學問的融會
(四)「松山寺北區大專佛學講座」學員長(1973-1974年,19-20歲)
(五)參加西蓮淨苑大專青年念佛會(1973年- ,19歲- )
(六)大學畢業、服役與考中醫檢定(1975-1979年,21-25歲)
(七)出家因緣(1979年,25歲)

貳、出家後之學習(1979-1992 年,25-38歲)
一、西蓮淨苑三年的僧團生活(1979-1982 年,25-28歲)
(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二)投考「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因緣
二、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時期(1982-1985年,28-31歲)
(一)學習梵文與佛學研究課程
(二)計畫日本留學
(三)出國留學前外一章
三、日本東京大學之留學時期(1986-1992年,32-38歲)
(一)與聖嚴法師的師友因緣
(二)日本留學生活點滴
(三)兩年完成碩士學位、三年取得博士學位
(四)日語與其他方面的學習情形
(五)參加口試的經驗
(六)對自己建立適當的定位
(七)日本的博士學位
(八)美國密西根大學遊學與大陸參訪(1992年前半,38歲)
(九)初訪大陸


第二篇 三頭工作時期(1992-2014年,38-60歲)

參、西蓮淨苑的工作(1992年- ,38歲- )
一、副住持(1992-1998年,38-44歲)
二、住持(1998年- ,44歲- )
三、《乘雲宗譜》的發現
四、寸草與春暉

肆、臺北藝術大學的工作(1992-2014年,38-60歲)
一、二年的客座教職(1992-1994年,38-40歲)
二、三年的學務長經歷(1994-1997年,40-43歲)
(一)行政工作的挑戰
(二)多變的時代、不變的真情
(三)一念善心、百年真情
(四)「微小」轉化「廣大」
(五)一些學生事務
(六)學務長經歷的意義
三、準備升等教授(1997-1999年,43-45歲)
四、六年的教務長經歷(2000-2006年,46-52歲)
(一)同時接任共同學科主任、教務長
(二)參與學校改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1)
(三)藝術大學的全人教育──新世紀終身學習的藝術人計畫(2002-2005)
(四)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2005-2013)
(五)教務長兼代理校長(2006年前半,52歲)
五、在藝大所開設的課程
(一)襌與靜坐
(二)生命科學與藝術
(三)牧心襌唱
(四)印度古典戲劇美學專題
(五)「人文資訊與知識管理」關渡講座
(六)「藝術生命之發想與寫作」通識核心課程
(七)慈悲喜捨:向無障無礙的藝術家們學習的功課

伍、中華佛研所、法鼓佛教學院、法鼓文理學院的工作(1992年- ,38歲- )
一、教學工作
(一)梵巴漢藏佛典對讀、梵巴藏文法教材編寫
(二)梵本瑜伽行派文獻的教研
二、副所長(1994-2007年,40-53歲)
(一)三種追求真理的能力:思考、表達、探詢
(二)佛學研究的浪漫與現實
(三)二十一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
(四)梵文教學經驗分享
(五)教學與研究
三、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文理學院校長(2007年-,53歲- )
(一)提議解除「宗教研修學院」博士班設立與校名規定等限制
(二)當代佛教界辦學的軌跡
(三)宗教研修學院
(四)「行門課程」規畫
(五)「畢業呈現」的規畫與執行
(六)校園資訊化系統
(七)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數位人生履歷表
(八)行政與服務


第三篇 四個夢想(人腦、電腦、社區、學園)實踐(1992 年- ,38 歲- )

陸、梵典唯識、禪修與腦科學之教研(1992年-,38歲-)
一、梵典唯識文獻翻譯與研究
(一)闡揚菩薩道的主題層次分明、內容豐富
(二)藉此可了解《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唯識思想」雛形
(三)多樣的梵文詩頌韻律變化與佛教新梵文詞彙
(四)梵文詩偈的唱誦與早晚課誦
(五)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擇要三品之譯注計畫
(六)參讀《莊嚴》印度注疏之藏譯文獻
二、古今心智科學的對話
(一)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
(二)禪觀與唯識學
(三)阿賴耶識與生命中樞(腦幹)
三、四念住與三重腦理論
(一)身念住與腦幹
(二)受念住與大腦舊皮質
(三)心念住與大腦新皮質
四、腦的情緒生活與慈悲禪定腦影像
(一)正念與慈悲禪定國際研討會
(二)腦的情緒生活之基本原理:情緒模式
(三)情緒模式的六個向度
(四)慈悲禪修可調節情緒之神經迴路
(五)從實驗室「轉譯」到社會:學以致用
(六)各種專業學科之間的「對話」「互補」
五、腦科學之「變動之我」與佛教之「無我」觀
(一)腦損之「自我界限」的變動
(二)「包含性階層」建構自我的統一
六、「順解脫分」之相狀︰悲欣毛豎
(一)於解脫法,深生愛敬,毛泣淚
(二)「向善離惡」的認知與愛敬、喜悲等情緒
(三)身心轉換
七、直指人腦,明心見性
(一)禪與腦
(二)明心見性
(三)心識與腦神經
(四)人心與人腦
八、禪與腦︰自我與無我
(一)內隱自我的結構:I-Me-Mine
(二)I-Me-Mine的消融
九、打坐的腦波研究
(一)佛陀的打坐姿態與羅丹的沉思者雕像
(二)打坐的腦波研究(I):靜慮、法喜
(三)打坐的腦波研究(II):「情境」效果、「性向」長期效果
(四)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十、直觀無我:禪與心識的轉變
(一)成對互補性的腦機能
(二)「止觀雙運」:專注性與接受性的禪定
(三)「由上往下」與「由下往上」的注意系統
(四)「自我中心」與「他者中心」之日常事實的版本
(五)禪宗的「見性」經驗
(六)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十一、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
(一)正念禪修:佛教對現代社會的貢獻之一
(二)傳統與現代
(三)正念與腦神經科學
(四)正念與教育、醫療、倫理責任
(五)分別與無分別、世間與出世間

柒、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數位人文(1998 年-,44 歲-)
一、CBETA第一期(1998-2002):《大正藏》
(一)擔任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
(二)電子化漢文大藏經之先驅
(三)CBETA之遠近因緣
(四)一九九八年取得日本《大正藏》的授權
(五)CBETA沒有收錄《大正藏》56-84冊的因緣
(六)第一期(1998-2002)成果:《大正藏》1-55與85 冊
二、CBETA第二期(2003-2008):《卍新續藏》
(一)第二期的經費的因緣
(二)二○○二年取得日本《卍新續藏》的授權
(三)二○○六年電子佛典新式標點專案
(四)二○○八年開發跨平台版本讀經界面
(五)第二期(2003-2008)成果:《卍新續藏》1-88冊
三、CBETA第三期(2009-2014):《嘉興藏》、歷代藏經補輯等、國圖善本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一)《嘉興藏》木刻版數位化的挑戰:異體缺字處理
(二)二○○九年取得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授權
(三)開展電子書的「數位出版」的服務
(四)二○一二年取得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授權
(五)《漢譯南傳大藏經》協進構想
(六)第三期(2009-2014)成果:《嘉興藏》、歷代藏經補輯等、國圖善本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四、參與數位人文、佛學資訊的歷程
(一)我所學到的數位化文獻的一些基本觀念
(二)CBETA電子佛典的結構性特色
(三)「瑜伽師地論資料庫」專題研究計畫(1999-2002)
(四)數位博物館計畫:玄奘西域行(1999-2004)
(五)漢傳佛教高僧傳之時空資訊系統(2007-2009)
(六)ZEN─「輕安一心」創意禪修空間研究
(七)「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
(八)Web 2.0時代
ISBN9789575986902
研究類別佛教
點閱次數493
建檔日期2021.10.12
更新日期2023.10.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471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