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
作者 水野弘元 (著) ; 釋惠敏 (譯)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00.07.01
頁次618
出版者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ddc.com.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叢書名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摘要出生於1901年的水野教授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跨世紀」學術巨人、南傳佛教的權威。綜觀其《著作選集》之「佛教教理研究」,從佛教史的觀點,主要是以原始佛教及巴利語聖典為基點,再發展到與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的教義比較。例如:論及「原始佛教」之生命觀、心、證悟等問題。從教理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有下列各類主題:色(物質)、心、心所、心不相應法、無為法;智慧、證悟、真理等;以及「業」、「根」(現象變化的原動力)、「施設」等佛教術語。本書討論佛教證悟(得到法眼)的內容:「一切集法,皆即此滅法」,這也是所謂:「在何處跌倒,就從何處站起來」、「煩惱產生之處,也是煩惱解決之處」的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
目次通序
原作者序
譯序
凡例

原始佛教的生命觀
一、 對他生命之觀點
(一) 不殺生的思想
(二) 阿育王的不殺生與法
(三) 佛教「法」的近代性解釋
【第一、 法是批判主義者】
【第二、 法是人文主義者】
【第三、 法是和平主義者】
二、 對自己生命之觀點
(一) 佛教出家者的生活
(二) 為法忘軀
三、 對生命之客觀性見解

原始佛教的心
一、 序說
二、 一切法與緣起說、業報說
三、 修道論與煩惱論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一、 與般若有關的詞彙
二、 般若相關術語之解說
三、 《無礙解道》中的智慧

原始佛教的證悟
一、 前言
二、 最初的證悟(a)隨信行(四不壞淨)
三、 最初的證悟(b)隨法行(現觀)
四、 須陀洹
五、 第二階段(修道)及最高的證悟(無學果)

證悟
一、 原始佛教的證悟階段
二、 大乘佛教的證悟階段
三、 禪宗的證悟
四、 原始佛教初步的證悟
(一) 四證淨(由信仰而得證悟)
(二) 得法眼(由理論而得證悟)
五、 現觀
六、 現觀以後的證悟業
一、 與業有關之原語
二、 現在經驗的作用分類
三、 現在經驗的餘勢力及其果報
四、 業力之存續及其可變不可變之問題

有關業的若干考察
一、 序言
二、 業的習慣餘勢力
三、 煩惱與業
四、 無漏業
附錄

根(Indriya)
心性本淨之意義
無我與空
心、心所思想的發生過程
有關心、心所的有部、經部等論爭
一、 序說
二、 心、心所的發展
三、 心、心所之意義及心、心所之關係
四、 經部的興起
五、 心所法之否定
六、 心相應的否定
七、 餘論

譬喻師與《成實論》
一、 何謂譬喻師?
二、 關於《成實論》
三、 譬喻師與《成實論》
A. 色法
B. 心、心所法
C. 心不相應法
D. 無為法
E. 世界論、有情論
F. 業論
G. 煩惱論
H. 修道論、禪定論
I. 雜論
四、 《成實論》與譬喻師以外的部派關係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
一、 原始佛教的心識論
(一) 佛教與心識論
(二) 原始佛教與心識論
(三) 緣起說與心識論
(四) 其他的心識說
二、 部派佛教的心識說
(一)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差異
(二) 心、心所思想的發生成立
(三) 表面心與潛在心
三、 種子思想的先驅——潛在力
(一) 潛在力與唯識說的種子
(二) 無表與潛在力
(三) 增長、不失壞與潛在力
(四) 隨眠與潛在力
(五) 種子與潛在力
四、 作為阿賴耶識先驅思想的潛在識
(一) 二心俱起說與潛在識
(二) 有分識與潛在識
(三) 細心、一味蘊、窮生死蘊與潛在識
(四) 非即非離蘊我與潛在識
(五) 心相說與心性說

佛教的色(物質)之概念
心不相應法
無為法
施設
初出一覽
索引
作者簡介
ISBN9789575981037 (平裝)
點閱次數413
建檔日期2021.10.12
更新日期2021.10.1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471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