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
作者 陳乃腕 (撰)
出版日期2000
頁次186
出版者玄奘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燮友
畢業年度88
關鍵詞禪定=Meditation; 慧觀=Wisdom; 勝解作意=Win; 真實作意=True intentions; 慈心三昧; 人間佛教禪觀
摘要印順法師是漢文佛教系中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等生,對於當代台灣佛教發展有其啟發與標竿作用,對於未來華人佛教圈亦將產生廣汎而深遠的影響。因其關懷重心在於整體佛教,相關修持觀念的解析,只散見各篇章中,而其禪觀思想不但修持體系的分辨明晰,對修道關鍵處的提醒,也相當獨到有力,本文試圖針對此一「修行性」主題,而作「學術性」研究。本文以四個方向討論其禪觀思想:一、對於一般宗教經驗與佛法禪修經驗異同的比較研究。二、從完整的佛法體系來看待各家禪法的特質。三、依「人天乘」、「二乘」、「大乘」的三階判攝,辨明各階禪修體系的內容。四、「人間佛教」的禪修特色。在「抉擇禪觀所緣境」主題方面,發掘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的三大要義:一、掌握「如實正觀緣起」方能趨入勝義的根本原則;二、區別「勝解作意」與「真實作意」,並留意「勝解作意」在修持上的殊勝與局限;三、溯源根本佛教與初期大乘經論,重建「初學觀身、次泯能所」的修道次第。
在介紹《成佛之道》安立三士差別與三類教法的內容中,呈現他以完整性和相關性判攝整體佛法的特色。接著依其「三士差別」次第,介紹「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三個層面的禪修內涵與特質。如題出「慈心與淨戒為修定所依」的觀點,認為倘不能依之行持,禪修所產生的能力,將變相成為危害修行團體團與傷害禪修學生的工具。其它如修定不生天、禪境與天界之對應關係、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之異同、菩薩「不入一切」以成就大乘種種三昧等等主題,都是非常卓絕或切中時弊的觀點。
在「宗教經驗」的範疇中,引介其對於「宗教經驗」的觀點和評價,比對於宗教學界的說法,呈現他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後,從其性格特質與學說主張中,探究「人間佛教」禪法的宗趣所在,從「理論原則」與「禪觀技巧」二方面加以闡述,並討論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含意。「人間佛教」行者,悲智相應而積極益眾,若修禪定則「不深攝心」,「不修深定」,不耽溺於定樂;若修觀慧則非緣自身苦,急求解脫,而是緣苦眾生,多修「慈心三昧」,在無量心的充塞宇宙,破除一切人我界限中,體證深徹圓滿的空性智慧。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第三節 論文結構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一、研究方法泛論
研究方法與社會認知
佛教學研究法
學術研究與佛法
─以禪修經驗為主
學術與佛法之異同與互動
二、以佛法研究佛法 22
「諸行無常」法則
「諸法無我」法則
「涅槃寂靜」法則
三、治學特色 27
重於大義
辨明體系
強調辨異
第二章 印順法師思想概說 31
第一節 究竟一大乘說
第二節 揭櫫中道精神 36
一、緣起正見中道 37
二、離苦樂覺中道 37
三、八正道趨中道 38
四、真俗理事中道 40
第三節 正直捨方便 42
第四節 建設人間佛教 44
一、契理契機以設教 44
二、人間佛教協奏曲 46
第三章 印順法師禪觀思想之內容與特色 49
第一節 禪法的世諦流布 49
第二節 禪觀所緣的抉擇 51
一、如實正觀緣起 52
二、勝義觀能證真實 53
勝解作意:於諸事相勝解增益
真實作意:入證聖境勝義觀察
三、初學觀身,次泯能所 62
聲聞:先得法住,後入涅槃
大乘:依俗入空,依真解脫
小結
第三節 禪法的系統分類 74
一、系統分類原則 75
依機設教說三士差別
從學者心行論三類教法
二、完整性與相關性 79
法的完整性
法的相關性
三、禪修三類層次 81
下品增上生心──人天乘禪法
中品出離心──聲聞乘禪法
上品菩提心──大乘禪法
第四節 「宗教經驗」之評價 125
一、心識感知活動 125
二、不自主的身心經驗 127
三、定境與慧境 130
心的專注與定境
禪定功能與局限
如實知見與慧證
第四章 人間佛教的禪觀思想 137
第一節 個人性格因素 137
一、基本特質 137
智增上行人
積極研求佛法真義
消極順應人事因緣
居易待時,時之清者
二、矛盾特質反差交錯 144
三、有限因緣,相對完成 145
第二節 學說特色 149
一、淨化提純──有關於研究的重心 149
二、般若為導──有關修持的態度 153
依法不依人
菩薩行者
三、任重道遠──有關不急求證悟的主張 161
第三節 悲智相應的人間佛教禪法 166
一、理論原則 167
人菩薩行者
依三心行六度四攝
矯正偏差,趨於中道
二、禪觀技巧 170
禪觀功用
禪觀所緣
禪觀進境
三、不深攝心,修慈三眛 176
第五章 結論 181
參考資料 183
點閱次數249
建檔日期2021.11.04
更新日期2023.01.0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696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