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佛教哲學對「死亡」與「臨終關懷」的反思 - 以《雜阿含經》為依據=Reflections on "Death" and "Hospice " in Buddhist Philosophy:Based on the Saṃyuktāgma |
|
|
|
作者 |
周先鐘 (撰)=Chou, Hsien-Chung (compose)
|
出版日期 | 2017 |
頁次 | 96 |
出版者 | 東海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thu.edu.tw/
|
出版地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東海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系 |
指導教授 | 嚴瑋泓 |
畢業年度 | 105 |
關鍵詞 | 死亡=die;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 《雜阿含經》="Miscellaneous Ahamam Sutra"; 受=by; 緣起法=Dependent Origination; 無常=Impermanence; 無我=Selfless; 正見=Right view; 正念=Mindfulness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依據《雜阿含經》中佛陀對臨終病僧及重症眾生所開示的理論內容,藉由這些理論內容的方法來探究佛教哲學在對於死亡及臨終關懷議題上可獲得哪些反思。研究目的在於提供臨終者及其親屬們,如何透過經文解析及資料分析,耙梳出一條清晰可依循的身心安頓之道,令臨終者在面對死亡時能有正知、正念,淨除心理的憂、悲、苦、惱等,以維持身心平衡進而達到身苦、心不苦的解脫者境地之歷程;親屬們能以「自通之法」(同理心)來對待臨終者,且給予其真正所需、有尊嚴的醫療及照護模式。
本研究處理以下問題: 1. 如何梳理緣起法、無常我所及其相關概念用以協助臨終者及其親屬? 2. 臨終者及其親屬如何透過對於《雜阿含經》的實踐法門理解,並以「自通之法」(同理心)來瞭解彼此內心真實感受,勇敢面對死亡? 3. 佛教倫理學如何處理臨終者親屬是否應如實告知臨終者病情的議題? 4. 「受」與臨終關懷之間的關係為何?如何以對「受」的正見、正念來提升臨終者生存的形態、品質與層次?為了有效探究上述問題,本研究透過《雜阿含經》中對生命的看法,以及藉由對「受」的諸多樣貌、譬喻來說明一般世人與修行者對於情緒感受反應的差異性。據此提供臨終者及其親屬面對臨終事件產生情緒感受反應時,應如何以佛法來安頓自身心理的衝擊、不安,以達到身苦、心不苦的解脫者境地。
本研究的結論與具體反思有二:一、關於死亡的反思:佛教認為生死是一種連續性循環狀態,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今生的作為(業)已為來生的受報預立業因。因此,將死亡視為一種契機,將有助於激勵自我行菩薩道,朝向涅槃解脫。此外,業報「必然受報」,但由於業報仍是緣起法,因此「必然受報」不意謂著業報必然恒存或者無法改變,且不代表業因必然會產生等量或等值的業果。其次,佛陀對於「受」生起時給於眾生的教示是持續以正見、正念來關照個體身、受、心、法,並以更廣闊的視域來了知萬事萬物的實相皆是苦、無我、無常。二、關於臨終關懷的反思:善終是臨終者的終極需求;臨終者唯有當下面對死亡,以智慧思惟、放下執著才有助於接受死亡的到來。再者,對於臨終者親屬而言,親屬需以智慧來作為照護的基礎,否則一切的同理心及決策都將流於形式。
|
目次 |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動機與問題意識 3 一、 研究目的 3 二、 研究動機 4 三、 問題意識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一、 研究方法 10 二、 研究步驟 10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及評述 11 一、 《雜阿含經》方面 11 二、 臨終關懷方面 13
第二章 當代臨終關懷的發展及佛教的生死觀 16 前言 16 第一節 當代臨終關懷的發展及蘊涵 18 第二節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與死亡 23 一、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 23 二、 佛教對於死亡的界定 25 三、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26 四、 佛典中關於死亡象徵的意義 29 第三節 佛教如何看待「臨終關懷 30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臨終者及其親屬對受的如實知見 35 前言 35 第一節 感受的生起 36 第二節 佛陀對「受」的教示 38 第三節 佛教哲學對 「受」生起的對治 41 第四節 臨終者親屬如何以佛教哲學的理論來提升臨終者生命品質 47 第五節 小結 50
第四章 《雜阿含經》對於臨終關懷的教示 52 前言 52 第一節 緣起法之於臨終關懷的教示 54 第二節 無常、無我、無我所之於臨終關懷的教示 57 一、 無常探究 57 二、 無我、無我所探究 59 三、 無常、無我、無我所之於臨終關懷的反思 64 (一)、 凡夫與聖者面對死亡的態度之差異 64 (二)、 執取常、我、我所之錯誤認知 65 (三)、 對於死後去處的恐懼、無明 66 第三節 八正道中正見、正念如何應用於臨終關懷 67 第四節 小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 76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佛教哲學對死亡及臨終關懷的終極反思 80 一、 關於死亡的反思 80 (一)、 死亡的反思. 80 (二)、 業的反思 81 二、 關於臨終關懷的反思 84 (一)、 對於臨終者 84 (二)、 對於臨終者親屬 87
參考文獻 90
表 次 表 1 各國對於腦死判準定義 16 表 2 四種臨終認知 19 |
點閱次數 | 293 |
建檔日期 | 2021.11.08 |
更新日期 | 2023.01.0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