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初期佛教的宇宙觀-由《長阿含-世記經》《施設論》到《立世阿毘曇論》之完成=Cosmology in Early Buddhism
作者 王素梅 (著)=Wang, Su-mei (au.)
出版日期2006
頁次228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俊威
畢業年度94
關鍵詞宇宙觀=Cosmology; 十四無記; 阿育王=Asoka; 四大部洲=four continents; 六道輪迴=six conditions of sapient; 四劫=four intermediate kalpa; 無常觀=theory of impermanence; 解脫=liberation; 往世書=Purana; 施設論=kārmikā the school of karma which taught the superiority of morality over knowledge; 立世阿毘曇論; 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
摘要原始佛教中對宇宙觀之議題上,其主要是以修行團體為主體,故一些問題若屬於理論層面,對於生命的實質及解脫沒有幫助之議論,釋迦牟尼佛是不會正面回答的。例如「十四無記」。然而隨著部派佛教的競起,為建構佛教信仰的形上學使其可在邊地發展,而成為普及化及世俗化的宗教,故必需從類似《往世書》的經論中作一探討。故《長阿含.世紀經》為此因應而出,其為佛教立場的《往世書》,而《立世阿毘曇論》與《世紀經》及《施設論》因為類似,故同時應機宣說。
本文乃根據此三部經論,為探討初期佛教宇宙觀進展完成之重要論述。就內容而言,其為建立佛教具有屬於其本身理論體系的宇宙觀,其詳述世界情況、形態、天地成壞、人類的起源以及王權治世等問題,進而建構一套佛教信仰的形上學。其形成的時間,應為印度「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時代,阿育王(Asoka)在位時。在此時期,佛教在其型態上早已脫離了原始佛教以主體修行解脫為目的之「沙門僧團」之形式;而是朝向宗教信仰化,甚至國教化之方向進行發展。
至於三部經典之宇宙觀的內涵,如原始佛教的十四無記與佛教宇宙觀的關係和阿育王時代四大部洲的建立,從五趣生死到六道輪迴的關係之空間觀,及宇宙的成住壞空四劫說的時間觀,從無常觀所引發主體解脫修行的觀念等。

The issues of cosmology in early Buddhism were mainly focused on group practices. Therefore Sakyamuni (563-483 B.C.) rarely answered those theoretical questions without contribution to the reality or liberation of life, such as Fourteen Avyakrta. However, as the Buddhism factions arose, each striving to expand in frontier (mleccha), the formation of metaphysics in Buddha belief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to a widely-spread and worldly religion became inevitable. Therefore relevant non-Buddhism sutras such as Purana were essential references. 《長阿含.世紀經》was a natural product corresponded to the demand and could be treadted as Purana of Buddhism. Meanwhile, two sutras, 《立世阿毘曇論》and 《施設論》, each promoted its belief and developed due to their common grounds with《長阿含.世紀經》.

The above three sutras we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osmology in Buddhism. Establishing Buddhism theoretical system of its own, these sutras elaborated the formation and condition of this world; the cycle of the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Universe; human’s origins; and royal sovereign in ruling people and society ---- all these further developed into metaphysics in Buddha beliefs around the era of Maurya Empire when King Aśoka was on the throne. During this period, Buddhism had evolved from early group practice aiming at morality and liberation of subject toward a religion, and even the official religion of a nation.

This thesis will cover several main themes in the above three sutra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teen Avyakrta of the early Buddhism and the cosmology of Buddh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r continents in times of King Aśoka; the philosophy of the Space in the theory of the pañca gatayah and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in the six conditions of sapient; the philosophy of time in the theory of the four intermediate kalpa of the Universe; the insight of subject’s moral practice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impermanence. These issues will be elaborated in the following context.
目次摘要 1
ABSTRACT 2

緒論 9

壹、研究動機、問題意識及研究主題 14
貳、研究方法與研究進路 18
參、研究預期的目標 20
肆、目前學術研究成果的介紹與評論 20
伍、論文大綱 21

第一章原始佛教的十四無記與佛教宇宙觀的關係 22
第一節、 作為修行團體的原始佛教 23
一、原始佛教的宇宙觀以實踐為基礎以緣起論為依準 24
二、原始佛教的宇宙觀著重於人生的修為而至於無明的解脫 28
第二節、作為宗教信仰的部派佛教 32
一、上座部以傾向實在論為其特色 33
二、大眾部以傾向唯象論為其特色 37
第三節、本章小結 39

第二章、阿育王時代四大部洲的建立 41
第一節、 四大部洲的地形與人壽 45
一、東勝身洲的地形與人壽 47
二、南贍部洲的地形與人壽 49
三、西牛貨洲的地形與人壽 53
四、北俱盧洲的地形與人壽 55

第二節、以閻浮提洲為中心的須彌山 58
一、飄浮於虛空的風輪、水輪、金輪 59
二、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八山八海 64

第三節、須彌山所架構的世界說 67
一、 須彌山的世界觀闡述 67
二、 三千大千世界 71
三、 日月 75

第四節、本章小結-有關佛不生邊地之探討 82


第三章、五趣生死與六道輪迴的關係 90

第一節、天道 94
一、欲界 95
二、色界 104
三、無色界 120

第二節、人道 126
一、 人道的範圍止於印度 127
二、 四大部洲為人道所為之內容 129

第三節、地獄道 130
一、 文獻考據 131
二、 地獄位置 132
三、 地獄之數及種類 134
(一)、八熱地獄 135
(二)、八寒地獄 139
(三)、十六小地獄 141
四、 閻羅地獄 142

第四節:餓鬼道 146
一、餓鬼住處 148
二、墮入餓鬼道之原因 149

第五節:畜生道 151
一、畜生道又稱為傍生 153
二、墮入畜生道之原因 154

第六節:阿修羅道 156
一、阿修羅道之特徵 158
二、阿修羅道之生因及與諸天與阿修羅鬥戰的情形 160

第七節:本章小結 162

第四章、宇宙成住壞空四劫說 164
第一節、劫的種類 164
第二節、宇宙的毀滅 168
一、 壞劫 168
二、 空劫 170

第三節、宇宙生成及安住 171
一、成劫 172
二、住劫 173

第四節、人類起源說 179
一、「光音天」為人類最早的起源 179
二、人類社會之演變過程 182

第五節、本章小結 188

第五章、從無常觀所引發主體解脫修行的觀念 191

第一節、 完整無常觀之智慧觀照 192

一、主體對無常觀的正見 192
(一)、諸行無常 193
(二)、諸法無我 195
(三)、涅槃寂靜 197

二、從自我救度的生命提昇,走向回歸清淨心性 200
(一)、主體皆具有解脫的清淨本質 201
(二)、主體以修學五戒、十善等善行為提昇自我理想人格的涵養 202

第二節、 以解脫道的修學為生命體最終目標 204

一、目標的確立 205
(一)、以解脫道為目標 206
(二)、四果階位的檢測 207

二、從主體生命活動中捨離三毒 209
(一)、主體發願以「清淨心」來修行 210
(二)、修習七覺支以開發禪定力 212

第三節、 本章小結 214

第六章 結論 215

一、佛生於人間,不生邊地 215
二、阿育王藉由轉輪聖王的思想來統一印度,藉此達到「政教合一」為主要目的 217
三、「三界說」乃整個佛教的宇宙觀有關空間之內涵 219
四、人類的起源,乃由於「光音天」天神墮落而引起的 220
五、透過佛教宇宙觀之啟示,而建立主體的自我覺照 221

參考書目 223
點閱次數390
建檔日期2021.11.08
更新日期2023.04.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711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