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章安灌頂《大般涅槃經》注疏之研究=A study of Zhangan Guanding’s Commentary on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作者 翁翠苓 (著)=Weng, Tsui-ling (au.)
出版日期2020
頁次310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郭朝順
畢業年度108
關鍵詞章安灌頂=Zhangan Guanding; 大般涅槃經=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七種二諦=the Sevenfold Two Truths; 別圓五行=Distinct and Perfect Five Practices; 佛性=Buddha-Nature
摘要安灌頂大師列為天台五祖,是天台三大部《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及《摩訶止觀》的實際整理者。他的一生以整理智者大師的述著及天台宗史料為大業,後人僅於推崇章安大師在結集整理智者的成就,鮮少有研究提出他在教義上有何獨特或超越其師之論述,顯然五祖章安大師在天台學思想上的特色尚未得到學界的注視。若探討章安大師的學說思想,唯一可能表現其獨自思想的作品,大概只有《大般涅槃經玄義》及《大般涅槃經疏》二著作。
智者大師並未講說過《涅槃經》,卻大量引述本經文來詮解其著述《法華玄義》、《維摩經文疏》及《摩訶止觀》等論,筆者在研讀章安大師的二著作,發現《涅槃經》有關世諦及第一義諦「二諦說」、「五行」諸品修行教相觀以及「佛性觀」,最能展現章安大師與智者大師詮解的相異點。尤其是《法華玄義》卷三下至卷四下「約五數明行妙」中,就著《涅槃經》文本的「五行」諸品而論述天台的別圓修行妙法,章安大師的論述則以次第、不次第雙釋之。另外章安大師將智者的七種二諦詮解,巧妙套用於注疏《涅槃經》文本論述世諦與第一義諦的二諦說,但其用詞又有別於智者說法。再者《涅槃經》所宣說的佛性義理,章安大師隨《涅槃經》文注疏的佛性觀,與智者大師在引用詮解上亦有些差異,此皆能顯示章安大師的獨特思想。
本論文藉由探討章安大師著述《大般涅槃經玄義》及《大般涅槃經疏》,研究結果有四方面︰一、章安大師有意將《涅槃經》提高至與《法華經》同尊之地位,其注經方式明顯傳承智者大師特殊的五重玄義及七番共解注釋。二、章安大師的七二諦說以「單中、複中」詮解,有別甚或超越智者所說的用語的侷限,並經過荊溪湛然及孤山智圓的注釋的梳理或添加意見,反而創造出後代天台論家及學者習以為常的以「單中、但中」代表別教思想,「不但中、圓中」代表圓教思想。三、章安大師對《涅槃經》的「五行」均雙釋為「次第行」與「不次第行」,但智者大師則將「五行」與「如來行」解釋為「別五行」與「圓五行」。似乎透顯著天台宗在判教上可能隱含著《涅槃經》被智者大師判為圓教經典,但著重在別教次第修行的方法上,因而《涅槃經》文本「五行」有關的修行方法,對於天台別圓二教的修行次第、不次第或漸圓、頓圓極有關係。四、章安大師隨文解說涅槃佛性觀,對於經文所云︰「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一般視二者是「愚與智」相對反面的語義。但是章安大師文義論釋,此「空者」定義為「不見空與不見中」絶非是批判愚者的,而是「無邊無中,是第一義空」顯「非邊非中」,非執兩邊有無與非偏執中,了知第一義空所顯三諦皆空寂實相諦理,亦是「空、智」二者是相互依持,即空即智,即智即空,方能成立經文開展的中道與佛性的關係。
經由章安大師對於《涅槃經》詮解所透露出與智者大師詮釋的一些差異性,筆者大膽的反推︰章安在整理智者的三大部著述並未扭曲其思想而是忠實記錄的。

Master Zhangan Guanding’s was the Fifth Patriarch of the Tiantai School. He was the actual organizer of the three major works of Tiantai: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Sublime Dharma of the Lotus Sūtra, The Words and Phrases of Sublime Dharma of the Lotus Sūtra, and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His life was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discourses of Master Zhizhe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Tiantai School. Later generations only commended Master Zhangan for the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Master Zhizhe’s achievements. Few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how Master Zhangan had uniquely surpassed or exceeded his teacher in the teachings. Obviously, the Fifth Patriarch Master Zhangan’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antai Studies have not ye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If we explore the theory and thoughts of Master Zhangan, the only works that can express his own thoughts are probably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and The Commentary on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As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already had a great volume of works and theories written by the Nirvāṇa masters during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Master Zhizhe did not have any discourses about it in his life, therefore modern scholars have not had much research on Master Zhangan's annotation thoughts on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through Master Zhangan’s The Commentary on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I began to notice that Master Zhang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venfold two truths of Master Zhizhe was expertly applied to the textual expositions of “The Worldly Truth” and the “The Ultimate Truth” in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This formed the terms “single middle and complex middl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venfold two truths of Master Zhizhe. This stimulated the criticism of the commentary of Master Zhangan by the modern scholar Mr. Mou Zongshan. At the same time review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the two Masters of the Tiantai School, Jingxi Zhanran and Gushan Zhiyuan, we have found another proposition. The possible impact of thes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thoughts on the Tiantai School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is dissertation. Secondly, although Master Zhizhe has never lectured on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in the section on “Section Fiv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ublime practice” in last column of the Third Fascicle to the last column of the Fourth Fascicle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ūtra, i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ve practices” of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This regards the distinct and perfect practices of the sublime dharma. Master Zhangan in his annotation of the text used “sequential gradual practice” and “non-sequential gradual practice”. We w
目次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4
一、章安大師學說思想之研究 4
二、《大般涅槃經》及其佛性思想相關之研究 8
(一)《大般涅槃經》相關之研究 8
(二)《大般涅槃經》之佛性論研究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8
一、研究範圍及材料選用 18
(一)《大般涅槃經玄義》 19
(二)《大般涅槃經疏》 19
(三)《大般涅槃經集解》 20
二、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20

第貳章 《涅槃經》的注疏傳統 25
第一節 涅槃經的傳譯與興起 25
一、《大般涅槃經》文本及其傳譯 25
(一)法顯本或六卷本 26
(二)北本 26
(三)南本 26
(四)後分 27
(五)小乘《大般涅槃經》 27
二、涅槃學之興起 29
第二節 南北朝至隋朝《涅槃經》注疏 31
一、竺道生法師《涅槃經》注疏 32
(一)竺道生法師的生平及著作 32
(二)《大般涅槃經集解》道生法師注疏 33
二、靈味寶亮法師《涅槃經》注疏 35
(一)靈味寶亮法師生平及著作 35
(二)《大般涅槃經集解》靈味寶亮法師注疏 36
三、淨影慧遠法師《大般涅槃經義記》及相關注疏 39
(一)淨影慧遠法師的生平及著作 39
(二)《大乘義章》及《大般涅槃經義記》注疏 41
四、嘉祥吉藏法師《涅槃經遊意》及相關注疏 46
(一)嘉祥吉藏法師的生平及著作 46
(二)《涅槃經遊意》及其他《涅槃經》注疏 50
第三節 小結 58

第叁章 章安灌頂傳承天台智者注疏方法 61
第一節 天台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及相關《涅槃經》注疏 62
一、智者大師的生平與著作 62
二、智者大師經文注疏方式 65
(一)五重玄義—釋名、顯體、明宗、辨用、教相 66
(二)七番共解—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觀心、會異 73
(三)四意消文—因緣、約教、本迹、觀心 78
第二節 章安大師生平與著作 80
第三節 《大般涅槃經玄義》的釋經 84
一、《涅槃玄義》五重七番詮釋 85
(一)涅槃名—大滅度 85
(二)涅槃體—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微妙祕密 91
(三)涅槃宗—大涅槃心行於常,賴於人、教、行、道等諸助 92
(四)涅槃用—本用當用自在起用 92
(五)涅槃教相—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 93
二、《涅槃玄義》議題 95
(一)涅槃佛性本有始有 95
(二)涅槃性體—性淨涅槃、法身德、一諦、不生不生、正性 97
(三)涅槃體真俗二諦 97
第四節 《大般涅槃經疏》的釋經方法 98

第肆章 章安灌頂《大般涅槃經》注疏的二諦教相觀 101
第一節 天台智者七種二諦教相說 104
一、智者大師七種二諦說 104
二、荊溪湛然及孤山智圓對智者二諦說之詮釋 109
第二節 章安大師七種二諦教相說 112
一、天台七種二諦說教相差別概述 112
二、章安灌頂《涅槃經》七種二諦釋及相關議題 116
(一)名無名生滅二諦—藏教實有 116
(二)實不實無生二諦—通教幻有空 117
(三)定不定單俗複真二諦—別入通二諦 118
(四)法不法單俗單中二諦—圓入通二諦 120
(五)燒不燒複俗單中二諦—別二諦 122
(六)苦不苦複俗複中二諦—圓入別二諦 122
(七)和合圓二諦—不思議真俗 123
第三節 嘉祥二諦教相說 126
一、嘉祥二諦說 126
二、嘉祥單中、複中說 129
第四節 章安與嘉祥二諦教相說比較 133
一、對《涅槃經》二諦說比較 133
二、對一實諦說之比較 136
第五節 章安灌頂二諦說特殊性及貢獻 139

第伍章 章安與智者大師對《大般涅槃經》五行諸品之注疏 141
第一節 《大般涅槃經》之「五行」與「如來行」 142
一、五行經文義理 143
(一)病行-眾生有病,如來無病 145
(二)聖行-戒定慧三聖行 146
(三)梵行-七善法四無量心 150
(四)天行—如《雜花》說 150
(五)嬰兒行-如嬰兒般不能起住來去言語 150
二、如來行經文義理 151
三、聖梵兩行證果文義 153
(一)聖行證果位 153
(二)梵行證果位 154
第二節、天台智者大師對「五行、如來行」之「別、圓」詮釋 155
一、智者大師五行詮解-別五行 155
(一)聖行 156
(二)梵行、天行、嬰兒行與病行 159
二、智者大師如來行詮解-圓五行 160
三、別圓五行修證果位 162
(一)別五行-聖行修證果位 162
(二)圓五行修證果位 165
第三節、章安灌頂「五一行」詮釋 167
一、章安灌頂圓教觀論五一行 167
二、章安灌頂三聖行注疏 169
(一)戒聖行 169
(二)定聖行 172
(三)慧聖行 172
(四)章安灌頂五行五味詮釋次第別不次第圓 173
三、章安灌頂梵行注疏 174
第四節、小結 176

第陸章 章安灌頂《大般涅槃經》注疏的佛性觀 179
第一節 智者三佛性說略述 179
第二節 章安灌頂涅槃佛性說 181
一、佛性名第一義空說 182
二、空不空與見不見說 185
三、中道與佛性說 187
(一)諸法有無不二顯中道佛性 187
(二)《中論》眾因緣生法說中道佛性 189
第三節 章安灌頂三佛性說 191
一、十二因緣佛性觀 191
(一)佛性中道種子因果性義 191
(二)佛性非因非果亦因亦果中道正性義 194
二、三因佛性觀 196
(一)生因與了因說之分辨 197
(二)正因與緣因說破因中有無果義 198
(三)本有今無與本無今有說之分辨 203
三、三法四德佛性說 205
(一)三法祕密藏 206
(二)常樂我淨 209
第四節 章安、智者與嘉祥對第一義空名智慧及見空不空詮解比較 211
一、第一義空名智慧 211
二、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與不空 212

第柒章 結論 215
第一節 研究成果彙整總述 215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展望 218
一、章安灌頂對《大般涅槃經》的尊崇 218
二、章安灌頂《涅槃經疏》注疏方法與涅槃佛性主張 219
三、章安藉智者七二諦詮解異語之影響 220
四、未來展望 220

參考文獻 221
附錄 《大般涅槃經玄義文句會本》新排版 229

圖表目錄
圖表 1 《涅槃經》法顯、南本、北本文本品目及卷數對照表 28
圖表 2 淨影慧遠法師著作一覽表 40
圖表 3 嘉祥吉藏大師著作一覽表 49
圖表 4 天台智者大師親撰著作現存一覽表 65
圖表 5 章安灌頂大師現存、亡佚撰、記圖表 82
圖表 6 涅槃體對五章 91
圖表 7 荊溪湛然與孤山智圓詮解智者七種二諦說教相 112
圖表 8 天台智者與章安灌頂七種二諦說教相 114
圖表 9 七種二諦說名相差異表 115
圖表 10 荊溪湛然及孤山智圓對章安七種二諦說詮解 124
圖表 11 嘉祥吉藏大師單複真俗諦相待關係 130
圖表 12 嘉祥吉藏大師單複真俗諦出入關係 131
圖表 13《集解》《二諦義》《涅槃經疏》對《涅槃經》八種二諦說比較表 134
圖表 14 涅槃五行各家註解科判釋名 144
圖表 15 凡聖修證四聖諦 148
圖表 16 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 171
圖表 17《集解》論家釋佛性六問大意 182
點閱次數550
建檔日期2021.11.16
更新日期2023.01.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754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