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兩尊新發現的古印度佛像及其梵語銘文
作者 胡海燕 (著)=Hu-von Hinüber, Haiyan (au.) ; 羅文華 (著)=Luo, Wen-hua (au.)
出處題名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v.4 n.2 《藏經研究、佛教藝術、佛教與科技研究》專刊
出版日期2021.10
頁次124 - 146
出版者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
出版者網址 http://www.worldscholastic.com/
出版地Singapore [新加坡]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古印度佛教造像; 後犍陀羅藝術; 梵語銘文; 印度古字體學; 钵露罗王族(勃律)
摘要古印度的西北邊陲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文化交流的必經之道。因存有阿育王石刻,該地的佛教史可上溯到孔雀王朝。在貴霜統治下,犍陀羅藝術達到鼎盛,亦為接踵而至的中國求法高僧頂禮膜拜。然而,尚未引起學界足夠關注的是該地六–八世紀產生的“後犍陀羅藝術”。本世紀初以來,通過對印度河谷崖刻文字、銅像銘文以及出土寫本的考證,該地唯一的王族 Palola Ṣāhi 及其譜係得以梳理出來。這個“钵露罗”王族即中國史籍記載的“勃律”。被吐蕃吞噬後,大量精美絕倫的“钵露罗”銅造像被帶入西藏。尤為珍貴的是造像上雕刻的梵語銘文,目前已考證出50 餘件,散落在世界各地。佛教造像的斷代始終是個難題,而本文依據西北印度婆羅蜜字體二–八世紀的發展,將紮什倫布寺和曼華堂所藏的兩尊造像斷代到七世紀早期。以此開啟一個系列課題,研究對象聚焦帶有梵語銘文的古印度造像,其中大部分是“故官搏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在近期的普查工作中發現的。我們合作研究的宗旨是在最大程度上還原古印度西北造像的全貌,尤其是目前分佈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保存狀況。為此,需要把新文物的考證工作與巳經發表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接。此外,如果能將銘文提供的信息與中國和阿拉伯的史籍綜合起來,亦將對“勃律”和西域史地的研究帶來突破。
目次1. 引言 125
2. 紮什倫布寺所藏Bandhuprabhāsa(親光)捐供的菩薩像 129
2.1 發現地點以及過往的研究 129
2.2 梵語銘文和古文字斷代法 131
2.3 紮什倫布寺銅像的若干藝術特徵 123
2.3.1 由四部分構成的寶冠 132
2.3.2 帔繞雙臂的袒露上身 135
3. Siṃghotara與Siṃghaprabha捐供的觀音像及銘文 136
3.1 收藏及研究歷史 136
3.2 梵語銘文與捐供句式 137
3.3 若干藝術特徵 139
4. 結語:研究現狀與展望 141


ISSN27050742 (P)
DOI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10_4(2).0006
點閱次數397
建檔日期2022.04.01
更新日期2023.04.1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3710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