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
作者 邱敏捷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20.04.30
頁次266
出版者致出版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學務長
摘要《肇論》約創作於一千六百年前;在之後的各歷史階段中, 它對中國學術、文化及佛教諸領域,起了影響作用。本書旨在勾勒《肇論》研究史的軌跡,並希望藉由《肇論》「研究史」的探討,豁顯《肇論》的本義。本書之主要內容:除「緒論」與「結論」外,上篇兩章係《肇論》篇章作者問題的文獻考訂;下篇四章則是由古迄今《肇論》研究軌跡的梳理,從陳‧慧達的《肇論疏》到當代印順有關《肇論》的研究,共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四個階段論述之。

有關《肇論》篇章作者問題的探討,始由湯用彤提出。湯氏從「目錄學」的角度,對《肇論》之〈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的作者提出質疑。從湯氏門人石峻及其以降之學者,對於〈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不管是肯定或否定,基本上都關注於這兩篇文章的作者問題,企圖從各角度加以解決。

本書把〈宗本義〉所探討的課題,與僧肇《注維摩詰經》作對比研究,發現〈宗本義〉巧妙精扼地把大乘精神―「空有」、「三乘等觀空性得道」、「般若與方便」等思想作了切要的說明,與僧肇《注維摩詰經》闡發之思想一致。

湯用彤與石峻對於〈涅槃無名論〉作者問題的見解,引起多位學者的討論。其中對湯氏與石氏提出最強而有力之批判與論證者,要屬橫超慧日與賴鵬舉。其論述觀點,接續僧肇時代所探討的佛教思想問題,發現〈涅槃無名論〉所討論之佛教思想有其時代背景與承繼作用,推翻湯氏所提出的〈涅槃無名論〉是「宋初頓、漸爭論時所作」的看法。本書亦著眼於此,就〈涅槃無名論〉與〈遊行經〉之關係,以及〈涅槃無名論〉有關「頓漸」的問題進行探究。這一研究成果除了為《肇論》之作者問題解密, 也拓展《肇論》研究史之橫切面的研議。
此外,《肇論》思想的討論,在中國學術思想史與中國佛教史,不曾間斷。歷代都有佛教學者從事於《肇論》的註釋與研究。從陳‧慧達《肇論疏》以降,唐‧元康《肇論疏》、宋‧遵式(964-1032)《注肇論疏》、宋‧淨源(1011-1088)《肇論中吳集解》與《肇論集解令模鈔》、宋‧悟初道全集《夢庵和尚節釋肇論》與元‧文才(1241-1302)《肇論新疏》等,都是明代之前《肇論》的重要註疏本。筆者以為,隨著羅什與僧肇相繼過世、龍樹思想後繼無人、三論宗的衰落、天台與華嚴的興起,這些《肇論》註疏本在思想詮釋上有了變化:(一)陳‧慧達與唐‧元康等「中觀思想」的詮釋,(二)宋‧遵式與宋‧淨源、元‧文才「天台」、「華嚴」的論述。基本上,這是分屬不同的思想系統,天台傾向「真空妙有」,華嚴偏重「真常唯心」,而中觀則是「性空唯名」。註疏前人著作,每每不脫個人之所學所習,以自己所持之觀點詮釋之,甚或由此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統, 這之間也反應整個時代思潮的流變,以及各宗思想交涉、融合的現象。

明末有關《肇論》的研究,雖未概括整本《肇論》,而集中於〈物不遷論〉之論辯,然相較於明代以前靜態的《肇論》註疏,明末〈物不遷論〉的論諍顯得更形熱絡,其現象乃因憨山與鎮澄討論澄觀〈物不遷論〉之評論而起。鎮澄受澄觀之啟迪,進而提出〈物不遷論〉「性住」不合大乘「性空」之說,而引起當時高僧大德的反駁。雙方諍論的焦點是「性住」或「性空」的問題。鎮澄引用《大品般若經》與《華嚴經》的經義,強調佛教的精義是「性空」而非「性住」。密藏道開、雲棲祩宏、道衡、真界、龍池幻有、憨山等人則不苟為同,他們探討〈物不遷論〉, 或指稱「不遷」為「真實義」;或引用《法華經》「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之旨;或採取中觀學「緣生無性」的觀點;或主張「性空為不了義經」,天台三諦乃「即真即俗」之真諦;或標舉華嚴「動靜不二」論,呈現出「各宗思想」的辯證異采。明末〈物不遷論〉之論辯,中觀、天台與華嚴思想盡出,可說是前人《肇論》註疏觀的翻新與激化。
近現代學者對《肇論》最深入剖析、探究者,要屬湯用彤。湯氏從「玄學」立場論評《肇論》,他認為《肇論》的重要理論,如「齊是非」、「一動靜」,能取莊生之說,頗有別識,而純粹運用之於本體論,對於體用之問題已談至「有無」、「體用」問題之最高峰,為玄學派之一。這個立場有別於先前《肇論》之註疏觀或〈物不遷論〉之論辯。其次,馮友蘭、侯外廬與唐君毅分別以「存在」、「唯心主義」、「知識論」的思路盱衡《肇論》。馮氏以「存在」的角度理解《肇論》,在他看來, 《肇論》討論的「有」、「無」,不是玄學的論述,是就「存在」之真實情形而論。侯氏另採「唯心主義」評判《肇論》,認定僧肇堅持「唯心主義世界觀」,《肇論》擷取龍樹中觀學說, 發揮中土般若學的玄學命題,「否認了客觀事物的真實性與可知性」。唐氏則認為,〈物不遷論〉探討的是「人所認知者是否即真實之問題」,所以〈物不遷論〉實是一「知識論」。這些思路也都多少回應了《肇論》與「玄學」之關係問題。

呂澂與印順則回歸印度佛教解說《肇論》。呂澂從「般若」加以詮釋,印順則溯源「龍樹中觀」,是為《肇論》研究史之重要開展階段。呂氏不同於湯用彤的「玄學」立場,他認為《肇論》雖不乏玄學的陰影,但是其思想還在於「般若學」,故根據「般若」觀點詮釋之,點出《肇論》批判小乘的精神與觀點。他並以為《肇論》的思想以「般若」為中心,而且能從認識論角度去闡述,得著「龍樹學」的精神。印順《肇論》論的主要特色, 可從兩方面論述之:(一)回歸「龍樹中觀學」,(二)從「緣起觀」立論。印順依據佛教經典,立足於其深廣的龍樹中觀學論衡《肇論》,並點出《肇論》有「一切有部」的影子,受到「一切有部」的影響。印順認為,「緣起」說明一切「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因此,從「緣起」開顯「動靜不二」、「即動即靜」之理,從「緣起」故說「空」,才算真正掌握龍樹學的正義。
要言之,本書上篇有關《肇論》的作者問題,除了討論《肇論》之〈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的作者問題外,也凸顯《肇論》與其前後時代之佛教思想問題的交涉與承續。而下篇從陳‧ 慧達的《肇論疏》到當代印順有關《肇論》的研究,經歷三個歷史時期、四個發展階段之縱貫的研究,可以發現,詮釋《肇論》的角度,不一而足,其中,「中觀」、「天台」、「華嚴」、「哲學」為其犖犖大者。而筆者以為,僧肇承受羅什所譯印度龍樹的中觀學,闡揚龍樹的中觀思想,因此,後人在理解《肇論》思想時,回歸龍樹中觀學應是必要之工夫。因此,印順回歸龍樹中觀學以評《肇論》,有其客觀和可取之處。
目次自序
摘要
緒論

上篇 文獻考訂
第一章 《肇論》之〈宗本義〉的作者問題
第一節 學界有關〈宗本義〉作者之歧見
第二節 從《注維摩詰經》衡定〈宗本義〉
第二章 《肇論》之〈涅槃無名論〉的作者問題
第一節 學界有關〈涅槃無名論〉作者之異見
第二節 〈涅槃無名論〉作者問題的再論

下篇 思想推衍
第三章 陳‧慧達以降《肇論》註疏觀的演變 ─「中觀」、「天台」與「華嚴」的詮釋
第一節 陳‧慧達與唐‧元康等「中觀思想」的詮解
第二節 宋‧遵式與宋‧淨源、元‧文才「天台」、 「華嚴」的論述
第三節 陳‧慧達以來《肇論》註疏觀的檢討
第四章 明末《肇論》〈物不遷論〉之爭 ─「各宗思想」的論辯
第一節 明末〈物不遷論〉諍論的肇端
第二節 「性住」與「性空」之諍
第三節 明末〈物不遷論〉論辯的檢討
第五章 近現代學者之《肇論》研究 ─「哲學角度」的論述
第一節 湯用彤的「玄學」觀點
第二節 馮、侯、唐氏的另類觀點
第六章 近現代佛教界之《肇論》觀 ─「般若」與「中觀」的判攝
第一節 呂澂「般若」的論述
第二節 印順的《肇論》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涅槃無名論〉及其背景
ISBN9789869886307 (P)
點閱次數483
建檔日期2022.08.11
更新日期2022.08.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717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