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唯識宗本經:《解深密經》思想的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ncepts in Noble Sūtra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rofound Secrets, The Fundamental Sūtra of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作者 陳氏宣 (著)=Tran, Thi-Tuyen (au.)
出版日期2020
頁次169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熊琬
畢業年度108
關鍵詞唯識宗=Yogachara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解深密經=Noblesūtra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rofound Secrets; 阿陀那識=ādāna-vijñāna; 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 境行果=sthāna-carya-phala
摘要漢傳唯識宗的經典,有「六經十一論」之說。而以《解深密經》爲本經,《瑜珈師地論》爲本論。今以《解深密經》爲探討之對象。《解深密經》是唯識宗之最基礎經典,但現在《解深密經》的梵本已不存,因此對《解深密經》思想的初探,只能依玄奘漢譯本作為基礎依據。本論文的研究主題是「唯識宗本經---《解深密經》思想的初探」,以《解深密經》內容各品之分析,以顯示《解深密經》思想意趣。本文特別注重〈心意識相品〉深度的探討核心。
《解深密經》作為唯識宗所依的六經之一,也是唯識學上重要的教義理論依據。例如「八識」、「二諦」、「三相」、「三無性」、「唯識無境」、「三乘究竟」、「教理行果」、「三時判教」等,皆依本經所說之內容而建立。本經可說涵蓋唯識宗多重要內容,亦如對於生命主體的流轉而如是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在佛教中「心意識」三者皆屬於心理的活動,隨著各場合的使用而名詞有所差別。對於「心意識」的定位,歷來有不同的主張,有學者認為沒有「第八阿賴耶識」痕跡,而又有些學者認為沒有「第七末那識」,但無論主張有或無都離不開對阿賴耶識及末那識的討論。亦在此本經有提出「阿陀那識」是主張為何?相關基礎理論立場為何?即是本文論述的次要重點。

Noble sūtra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rofound Secre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Noble sūtra)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classic of Yogachara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Because the Sanskrit version of Noble sutra is lost, the research of most classification of Buddha's teaching is based on Chinese and Tibetan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to display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Noble sūtra, while the focus is on the Mind, Thought, Perception, and Marks Chapter.
Noble sūtra is one of the six key sutras that Yogachara is based on, and is also the basis of important doctrines of consciousness-only study. The doctrines including the Two Truths, the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the Absence of Three Natures, the Non-existence of External States, and the Ultimate of Three Vehicles are established on Noble sūtra.Noble sutracovers many essential concepts of consciousness-only study, and thus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lassification of Buddha's teaching. Noble sūtracomments on the transmigration of the subject of life, “The ādāna-vijñāna is very deep and subtle; all potentials are like a torrential flow. I do not explain this to the ignorant, for fear they will get the idea it is self.”
In Buddhism, the “mind,thought, and perception” belongs to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its definition constantly varies according to occasions.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there is no trace of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ālaya-vijñāna; some scholars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Seventh Consciousness mānas-vijñāna does not exist. Either way, most discussion surrounds ālaya-vijñāna and mānas-vijñāna. How doesNoble sūtra bring up arguments of ādāna-vijñāna?What is the stance of related basic theories? These point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thesis.
目次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一 1
引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預期目標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綱要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本文的內容綱要 10
第二章 緒論二 13
引言 13
第一節 部派佛教對「心意識」之看法 13
一、阿毘達磨對「心意識」的說法 14
二、南傳佛教對「阿賴耶識」之有關 18
第二節 漢傳佛教對「心意識」之定義 20
一、對「心」之定義 27
二、對「意」之定義 31
三、對「識」之定義 34
第三章《深密》之意義與瑜伽行派形成及傳承 45
引言 45
第一節《深密》之意義與「教理行果」說 45
一、「深密」之意義 45
二、「教理行果」之釋意 49
(一)「教」之釋意 52
(二)「理」之釋意 53
(三)「行」之釋意 55
(四)「果」之釋意義 56
三、了義何義 63
第二節 瑜伽行派的形成與傳承 65
一、「瑜伽行」的定義 68
二、「瑜伽行派」之傳承 69
第四章《解深密經》的根本思想 74
引言 74
第一節 諸名相簡單的解釋 74
一、八識的意義 74
(一)因緣 75
(二)所緣緣 76
(三)等無間緣 76
(四)增上緣 77
二、二諦的意義 79
三、唯識無境說 83
(一)、略釋唯識無境 83
(二)、從依他起相成立唯識無境 87
(三)、從比喻成立唯識無境 88
四、三乘究竟說 91
(一)聲聞乘性證法義是 92
(二)辟支佛乘性證法 92
(三)如來乘性證法 93
(四)不定乘性證法既是 93
(五)無性證法 93
第二節 唯識學依據的大乘經典 97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97
二、《大乘阿毗達磨經》 99
三、《楞伽經》 100
四、《厚嚴經》 101
五、《解深密經疏》 102
第三節 本經架構及特色 103
一、本經大意 103
二、七種如 106
三、三時教 108
第四節《解深密經》之二諦說 114
一、《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之真諦說 115
(一)「如」之意義 117
(二)「勝義」之意義 117
(三)「法無我性」之意義 117
二、《解深密經》之俗諦說 120
(一)「境」之意義 124
(二)「行」之意義 125
(三)「果」之意義 125
第五節《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之定位 129
一、一切種子心識 130
二、阿陀那識 131
三、阿賴耶識 134
四、心 136
第六節《解深密經》之三性、三無性說 143
一、三性說 144
(一)遍計所執性 145
(二)依他起性 146
(三)圓成實性 148
二、三無性說 150
(一)相無自性性 151
(二)生無自性性 153
(三)勝義無自性性 154
第七節《解深密經》與唯識宗之關係 156
第五章 結論 159
參考書目 163
一古籍文獻 163
二、其他專書(氏筆畫排序) 166
三、期刊論文 168
四、博碩論文 168
五、工具書 169
六、網站資料 169
七、【表錄】 169
點閱次數356
建檔日期2022.09.28
更新日期2023.01.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006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