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黃康喆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
出版日期 | 2022.09.23 |
頁次 | 1 - 24 |
出版者 | 圓光佛學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ykbi.edu.tw
|
出版地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系研究所。 |
關鍵詞 | 九住心; 止; 奢摩他; 專注 |
摘要 | 佛陀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結跏趺坐於菩提樹下,最後在三摩地定中獲得圓滿正等正覺佛果,任何有情眾生行走解脫道需經如此般方可成佛,由此道可見「定」重要性,於《大乘起信論》提到:「修行觀者,對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是故止觀互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文中的「必不能得無上菩提」一句已將其重要性問題說明清晰,止與觀必相輔而乘行或說止觀雙運,也可反推成佛得無上菩提必依止觀之理。然而定皆是止觀二者所含、遍攝之內容,如同大樹具有青枝綠葉、果實累累, 但這也都是由樹根所滋養生長,譬喻大、小乘說定之數量有百千萬種,總集皆是止觀二者,止觀即是修行佛法最為重要的「修心」,論其修持次第必定是先止後觀不可倒置,前者由五蘊等為所緣境,由正知正念,使得內心緣所專注境,相續皆安於上不散亂,滅除諸煩惱,如果此時身心輕安喜樂那便是正奢摩他止,簡言之:內攝心、不散亂、住所緣即可引生止。正文中首章說明止觀扼要,真實的止觀必須是在生起輕安之後才得以建立,再透過抉擇力引發殊勝輕安時是真勝觀,正修止時應有四作意、依六力、修八斷行、攝九住心,此等是為正定之善巧方便,其九住分別是: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九住屬寂止,即是透由九種住心令 心寂靜,本心散亂令心專注。次章節討論為何九住如此重要於在諸多佛經教典中說明關於九住的修習方法,稍有不同之處,如玄奘譯彌勒所造《瑜伽師地論》中用詞與義淨譯無著本世親釋之《六門教授習定論》用詞有所不同處,但意趣約略相同,後有藏傳格魯支派宗喀巴大師將此繼續延伸探究內容,爾後其派別之論師亦提出所闡述內容一致之多種見解,漢傳禪宗之廓庵所著《十牛圖頌》及普明所著《普明禪師牧牛圖頌》未明述九住,但以牛譬喻之偈誦方式呈現寂止的次第,另於印順導師所著之《我之宗教觀》一書中用儒家思想解釋個別九住之義,故將上述內容依九住次第並筆者觀點加入辨析。參章首節極簡要講述道家內觀之著《洞玄靈寶定觀經註》中:「定者,心定也, 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所說類止觀之內容,如何入定進而獲得慧及正定教義思想,後說《太上老君內觀經》中之:虛心、無心、定心、安心、靜心、正心、清心、淨心八心與止之九住心同異處,佛、道二家從根本教義不同,若仔細觀見可察有多處相似。末章將前內容概結論,總結止九住心要領並添加個人粗見於中。 |
目次 | 一、前言 3 二、九住次第及修習方法 6 一 內住 6 二 等住 8 三 安住 10 四 近住 11 五 調伏 13 六 寂靜 15 七 最極寂靜 16 八 專注一趣 18 九 等持 19 三、道教於「定」之思想 21 五、結論 22 |
點閱次數 | 611 |
建檔日期 | 2022.10.05 |
更新日期 | 2023.09.2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