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李文興 (撰)
|
出版日期 | 2015.06 |
出版者 | 吉林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jlu.edu.cn/
|
出版地 | 吉林, 中國 [Jilin,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吉林大學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指導教授 | 王樹海 |
摘要 | 詩僧研究作為佛禪與文學關係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近些年已取得斐然的成就,尤其以晚唐五代、明末清初這兩個階段的詩僧研究最為顯著,但對晚清至民初詩僧的關注卻相對較少。因此,本文選取晚清詩僧的標誌性人物寄禪(八指頭陀)作為系統研究的對象,試圖填補目前晚清民初詩僧研究的不足。寄禪一生都與佛禪和詩歌結下了難解之緣。他幼失怙恃,感念於塵世無常,遂慨然出家,曾於佛前燃兩指示佛,因自號八指頭陀。先後任七大寺院住持,守護法度,弘倡佛法,振興佛門,終成高僧大德,最終亦為佛教利益獻身;自悟作詩並與詩友往來唱和,詩禪互融,自成風格,數量頗豐,時詩壇巨擘多有褒揚之辭。因此,以《晚清詩僧寄禪研究》為題對寄禪的佛禪思想和詩歌藝術作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旨在為晚清民初詩僧研究提供一個典型案例,並梳理詩僧創作的歷史脈絡。緒論部分首先說明選題的緣起,指出寄禪作為晚清佛教界的領袖和詩壇的重要成員,對佛禪與詩歌都充滿了高度的真誠,其佛禪思想和詩歌藝術均有極大的研究空間。其次回顧了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認為雖有同期詩人的評價及當代學人的論述,但大多簡略而微觀,系統或宏觀的研究非常少見,因此對寄禪作整體的宏觀研究非常必要。最後說明本文研究的目的、意義和範疇。第一章:寄禪的人生經歷與詩歌交遊。首先通過文獻的比對,確定寄禪出家的時間。其次釐清寄禪與湖湘詩派、“同光體”詩人、中晚唐詩派等不同派別或文學團體之間廣泛而友好的交遊關係,並管窺在唐宋詩之爭的背景下晚清的詩壇格局和文學風貌。第二章:寄禪的佛禪思想及流變。以寄禪主要生活經歷發生轉折、文學風格出現顯著變化的時間段作為思想形成和轉變的節點,將其佛禪思想的流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光緒十四年之前,其出世思想逐步形成,佛禪思想逐漸深化;第二階段為光緒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四年,其出世思想和入世思想陷入糾結;第三階段為光緒二十五年之後,其佛禪觀念逐步淡化、入世思想開始形成。從出世到糾結再到入世,其佛禪思想的變化飽含了沉痛而濃烈的家國情懷和人生悲苦。第三章:寄禪的詩歌類型及審美特 徵。為避免重複已有的研究,主要分析四類詩歌。一是體現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圓融印合的山水田園詩,其審美特徵為自然清麗、空寂曠淡、含蓄天成、我梵一如。二是體現佛禪映照和人格意趣的詠梅詩,作為寄禪最具個性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其審美特徵為禪意通透、意趣盎然,其“清而不冷”、“幽而不怨”、“孤而不獨”、“淡而不枯”的詠梅詩特色,是寄禪詩情、禪思、人性雜糅融彙的結果。三是體現佛禪生命意識和人生況味的哀悼詩,這部分作品歷來無人論及。其中,哀悼禪友的詩歌體現了探尋“本性”、追逐“自心”的生命意識,超越生死、“明心見性”的終極觀念和“生死自知”、“來去自如”的生死觀;哀悼詩友的詩歌體現了情同骨肉、斷手斷足的人情真性之傷;哀悼官員的詩歌體現了塵世之念和社會意識、參與意識的流痕。他的至真性情滲透到哀悼詩中,呈現出了鮮明的個性特徵,從整體上體現了他的慈悲心懷、社會意識和世俗傾向。四是體現佛禪修為與藝術修養、個性才情融合的題畫詩,這部分作品極少有人論及。其中,山水類題畫詩表達了活潑愉悅的林泉之戀、灑脫忘機的禪隱之悅;懷舊、感事類題畫詩抒發懷舊、感時、傷世的悲戚愁苦;自題自畫詩體現自在灑脫、生死淡然的人生志趣;佛禪故事類題畫詩詮釋隨緣任運、自性本覺的佛禪旨趣。最後簡略分析了寄禪的抒懷詩。第四章:僧詩源流下的寄禪詩歌藝術特色。首先確定本文采用的“詩僧”與“僧詩”兩個概念,並梳理詩僧創作的歷史脈絡,推斷出以寄禪為核心並引領的詩僧創作第三次高峰的結論。其次以“月”和“影”兩意象為例分析對僧詩典型意象的繼承與開拓,以“月”喻永恆存在之佛旨與禪法,以“月”喻寧靜澄澈之自性與禪心,以“月”喻天然自得之意境與理事圓融之禪境;以“影”塑造意象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以“影”抒發孤寂寥落的心態,以“影”喻示不落言筌、自性清淨的禪悟。“月”、“影”意象展現了寄禪強烈的生命意識、豐富的情感體驗和佛禪體驗,是對僧詩意象的開掘與創造。再次分析對僧詩清雅詩風傳統的繼承,對應其佛禪思想流變的三個階段,將其詩風劃分為清麗、清閒與清瘦的早期詩風,清苦與清寒 的中期詩風,清寂與清曠的晚期詩風三個較為明顯的層級,綜合而言,寄禪的詩風仍延續僧詩“清雅”主流,有盛唐之清麗,又有晚唐之荒寒。最後通過寄禪論詩的《唐宋詩別說》分析他尊唐抑宋的詩歌理論,梳理出對僧詩創作理論和湖湘派詩論的繼承,從一個側面展示晚清詩壇流派紛爭,詩體變革暗流湧動的局面。幾點體會和感受: 一、通過論述寄禪的佛禪思想和詩歌藝術,意欲明確寄禪所引領的第三次詩僧創作高峰,確立他在文學史和佛禪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並通過其文學活動的輻射較為宏觀地俯察晚清民初的詩壇格局,力圖填補晚清民初詩歌研究的某些空白。二、從佛禪的角度,選取佛禪與詩歌融合密切的山水詩、詠梅詩、哀悼詩、題畫詩來分析寄禪詩歌的審美特徵,不取既往研究所依重的禪理詩和愛國詩,尤其對哀悼詩和題畫詩的研究是以往僧詩研究的空白,可視為本文的創新,能夠為今後詩僧文學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三、在以往所作的個體研究、群體研究和斷代研究的基礎上,從僧詩源流的歷史脈絡中考察寄禪對僧詩創作的繼承與創新,將會增加結論的嚴密性和可靠性,豐富詩僧文學研究的方法。 |
目次 |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緣起 第二節 學界的研究狀況 一、 寄禪詩文集的整理出版情況 二、 近人對寄禪的評價情況 三、 今人論著中的研究情況 四、 論文研究情況 第三節 研究的目的、意義及範疇 第一章 寄禪的人生經歷和詩歌交遊 第一節 寄禪出家的時間 第二節 寄禪的詩歌交遊考 一、 與四明詩社的交遊 二、 與四明酬唱集團的交遊 三、 與湖湘詩派的交遊 四、 與中晚唐詩派的交遊 五、 與“同光體”詩人的交遊 第二章 寄禪的佛禪思想及流變 第一節 出世思想的形成和佛禪思想的深化(光緒十四年前) 一、 “心地本無塵可掃,花香唯有蝶來分”——對隨緣任運、自性本覺的認識 二、 “風流回首余青冢,始信從來色是空”——對色空觀的認識 三、 “不許微塵生凈土,欲移定石坐禪天”——禪凈雙修中的凈土思想 第二節 出世與入世思想的糾結(光緒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四年) 一、 “禪心本無住,何事欲沾衣”——自性本覺與塵俗牽羈的矛盾糾結 二、 “天上人間盡惆悵,與師惟有證無生”——天地兩難的無奈窘境 第三節 佛禪觀念的淡化和入世思想的形成(光緒二十五年後) 一、 “我雖學佛未忘世,公乃悲天更憫人”——濟世救民的家國情懷 二、 “象法久雲滅,我生何太遲。一花開已落,五葉願重芳”——興學衛教的自我救贖和佛教改革的探索之路 第三章 寄禪的詩歌類型及審美特征 第一節 內心世界與外部宇宙的圓融印合——寄禪的山水田園詩及其審美特征 一、 “流水半江月,松風萬壑琴”——自然清麗 二、 “落葉下枯樹,微陽生暝愁”——空寂曠淡 三、 “歲歲雁南渡,年年水北流”——含蓄天成 四、 “春風不到處,枯樹自生花”——我梵一如、渾然通透 第二節 佛禪映照與人格意趣的融合——寄禪的詠梅詩及其審美特征 一、 “本來無色相,何處解橫斜”——白梅之禪意 二、 “三冬無暖氣,一悟見春心”——詩禪之頓悟 三、 “意中微有雪,花外欲無春”——白梅之神氣、正氣與靈氣 第三節 佛禪生命意識與人生況味的融合——寄禪的哀悼詩及其審美特征 一、 “多情最是江頭月,夜靜依然照講堂”——佛禪生命意識的超越:禪友之哀悼 二、 “一種情懷同骨肉,那堪中道忽分離”——泣血嘔肝的人情真性之傷:詩友之哀悼 三、 “功罪一時原難定,春秋千古豈能私”——塵世之念與社會意識的流痕:官員之哀悼 第四節 佛禪修為與藝術修養、個性才情的融合——寄禪的題畫詩及其審美特征 一、 “遙望圖畫里,別有好林泉”——山水類題畫詩 二、 “披圖意淒惻,不覺淚沾裳”——懷舊、感事類題畫詩 三、 “虛空擊碎渾無事,大地何曾有一塵”——自畫自題詩 第四章 僧詩源流下寄禪詩歌的藝術特色 第一節 僧詩創作的源流梳理——僧詩創作的三次高峰 第二節 對僧詩典型佛禪意象的繼承與開拓 一、 “此心不動隨來去,一月千江普映圓”——“月”意象解析 1、月喻佛法 2、月喻禪心 3、月喻天然自得之意境與理事圓融之禪境 二、 “黃昏獨坐誰為伴,月借梅花瘦影來”——“影”意象解析 1、清幽淡逸的靜態美和飄逸靈動的動態美 2、寥落心態的“影”射 3、以“影”喻“相”,禪悟的媒介 第三節 對僧詩清雅詩風傳統的繼承 一、 清閒與清瘦的早期詩風(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十四年) 二、 清苦與清寒的中期詩風(光緒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四年) 三、 清寂與清曠的晚期詩風(光緒二十五年之後) 第四節 對僧詩理論的繼承——《唐宋詩別說》辨析 一、 從詩歌的音樂性對唐宋詩予以比較 二、 從詩風、格調、氣韻等整體特征對唐宋詩予以區別 三、 對詩歌“不可言傳”的“景外之致”的講求 四、 對詩歌韻律的認識和對詩歌革新的表達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
點閱次數 | 75 |
建檔日期 | 2022.10.07 |
更新日期 | 2023.01.0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