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阿含經》中的善、惡知識觀
作者 釋寶智 (著)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2屆)
出版日期2021.09
頁次1 - 30
出版者香光尼眾佛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hkbi.gaya.org.tw/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
關鍵詞親近善知識; 四預流支; 善知識; 全梵行; 善友
摘要本篇論文主要以漢譯四部《阿含經》為依據,探討經中關於「善知識與惡知識」的議題,嘗試釐清「善、惡知識」於初期佛典中的定位。研究主要分為二大主軸:首先針對「善、惡知識」之詮釋進行探討,次而探就「善、惡知識」之抉擇。其內容涉及:善知識、惡知識之意涵,善知識與「全梵行」之詮釋,親近善知識於四入流分中的地位,善知識與惡知識之判準及方法,親近善知識之態度,親近善知識之功德及親近惡知識之過患。根據佛陀的開示:「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成就行者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即是「四入流分」。而「親近善知識」是修行的四大步驟之首,因此其重要性不可謂不重要。既然經典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那麼在開始親近善知識之前,是否應先了解何謂「善、惡知識」?然而,辨別「善、惡知識」於操作上實則困難,《阿含經》是否有詳細的相關文獻記載?基於以上種種疑問,筆者認為確實有再審視「善、惡知識」的必要,引發筆者欲進一步探究的動機。「善知識」及「惡知識」等詞彙,看似簡單易懂,然而通俗與氾濫被使用,反而致使我們忽略其修行上舉足輕重的特殊意義。然而,除了「善、惡知識」的判別方法,關於「善、惡知識」的具足條件也耐人尋味。對成就修行者而言,如
何檢證自身具備「善、惡知識」層次?另外,修習佛法的過程中,自身的成就與否,關鍵是否與善知識的親近「態度」有關?至於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和過失,經典又會如何評述?總而言之,釐清「善、惡知識」於初期佛典中的「定位」,是筆者於本篇論文欲著眼的方向與目的。
「親近善知識」是修行的下手處,如能掌握修學之次第,才能快速證得果位。必須慎求經典當中對善知識定義上的根本原由,才能正確解讀「善、惡知識」於經典中的定位。最後,本文依據經典並結合前人研究,試圖奠定初期佛教的「善、惡知識觀」,以期梳理出一條可供後人參照的研修路徑。
目次一、 緒論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3
(三)、研究方法、範圍及其限制 4
(四)、究研回顧 4
1. 林崇安 4
2. 印順法師 4
3. 陳淑貞 5
4. 黃柏棋 5
5. 楊郁文 6
二、 「善知識與惡知識」之詮釋 7
(一)、善知識與惡知識之意涵 7
「善知識」之意涵 7
「惡知識」之意涵 8
(二)、善知識與「半梵行」之詮釋 8
(三)、善知識與「全梵行」之詮釋 9
(四)、善知識與「純一滿淨」之詮釋 10
小結 11
三、 「善知識與惡知識」之抉擇 12
(一)、親近善知識於「四入流分」中的地位 12
(二)、善知識與惡知識之判別標準 14
1. 善知識與惡知識之辨別標準 14
(1)、善知識之辨別方法 14
(2)、惡知識之辨別方法 16
2. 善友與惡友之辨別方法 17
(1)、善友之辨別方法 18
(2)、惡友之辨別方法 19
小結 21
點閱次數434
建檔日期2022.10.12
更新日期2023.09.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117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