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顧毳 (著)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出版者 | 華東師範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ecnu.edu.cn/
|
出版地 | 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華東師範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系 |
指導教授 | 索南才讓;潘德榮 |
畢業年度 | 2017 |
關鍵詞 | 寂護; 吐蕃弘法; 空有諍論; 空有融合 |
摘要 | 寂護是活動於八世紀的一位印度佛教高僧,他在佛教傳播史和佛教思想史上都有佔有一席之地。就前者而言,寂護因將佛教理論傳入吐蕃,而被稱為將佛教正法傳入吐蕃的第一人,藏傳佛教顯宗的序幕就此由寂護揭開。就後者而言,他對“空有諍論”重新進行反思,而走向“空有融合”。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載,六世紀時印度佛教曾發生一場清辨與護法之間的諍論,由於二人所宗不同,此諍論被稱為“空有諍論”。不過,玄奘雖然在《大唐西域記》中將“空有諍論”當作在印度的見聞記錄下來,但卻未譯與“空有諍論”直接相關的論著。但即便如此,“空有諍論”仍然引起玄奘弟子們的廣泛討論。圓測的三傳弟子新羅太賢對此討論進行了整理,將相關討論分為實有諍論、都無諍論、語諍意同等三類,分別加以分析,並寫入《成唯識論學記》。 然而,近代佛學興起,呂澂先生在對佛教文獻進行整理時發現太賢所載“空有諍論”的討論是在相關文獻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其角度是思想對比,而非對“空有諍論”之諍論焦點的討論。 “空有諍論”之主角是清辨,其所著《中觀心論》之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專破唯識,論中保存有“空有諍論”之焦點。但是,不論焦點如何,“空有諍論”都產生了異常深遠的影響。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載,正是清辨對唯識的批判,印度大乘佛教分裂為中觀與唯識兩派。在分裂發生一百多年之後,寂護出現,試圖將清辨所引起的分裂重新整合起來,對中觀和唯識二家學說進行調和。寂護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成為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創派人。寂護與清辨同屬中觀自續派,他在方法論上繼承清辨自立論證法且有所發展,從“量是可信教”的證明走向“當講理法”的理論自覺,從清辨的“掌珍比量”之自性比量因走向“離一及多因”之能遍不可得比量因。 在中觀二諦論的運用方面,在勝論上成立一切事物皆無自性的中觀空性論證,在世俗諦上,則與清辨不同,拋棄經部的思想,不承認極微實在。而採唯識思想,以阿賴耶緣起作為其緣起論,承認依他起。在認識論上承認見分、相分、自證分之三分說,以識為邏輯在先,拋棄清辨所主張的識依根境而生的認識結構。在名言中,將清辨所許名言進一步細化,依正世俗和倒世俗,分立名言,並以聖言作為溝通正世俗與勝義諦的梯子。由此,寂護從“空有諍論”走向“空有融合”。 |
目次 | 目錄 前 言 1 第一節 研究意義 4 一、歷史意義 4 二、文獻價值 4 三、思想價值 4 四、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5 第二節 研究現狀 5 一、佛教史對寂護研究 6 二、專題性研究 7 三、專論 8 四、專著 10 五、《中觀莊嚴論》的譯本 10 第三節 研究框架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一、歷史學方法 12 二、思想史研究方法 13 三、經典詮釋法 13 四、翻譯學的方法 13 第一章 寂護生平及其著述 15 第一節 寂護的傳記 15 一、寂護傳記 15 二、寂護的傳說演變 17 第二節 寂護正名研究 19 一、寂護異名的問題的提出 19 二、寂護異名在藏文史籍中的流變 22 三、藏文佛教義理典籍《見差別》中的線索 25 四、寂護異名研究在文獻學中的意義 26 五、結論 27 第三節 寂護生卒年考 27 一、考辨史料 28 二、寂護生年考辨 29 三、寂護卒年考辨 30 四、結論 32 第四節 寂護身份之疑 32 一、薩霍爾與孟加拉 33 二、寂護與波羅王朝 33 三、寂護身份之疑 35 四、結語 36 第五節 寂護在西藏弘法事跡 38 一、寂護首次進藏 39 二、寂護第二次進藏 42 三、寂護弘法事跡考述 42 第六節 寂護的著作 50 一、署名為“寂護”的兩部著作和一部譯作 50 二、署名為“靜命”的8部著作 51 三、署名為“菩提薩埵”的2部著作和1部譯作 52 第七節 寂護著作簡述 52 一、譯著 53 二、著作 54 三、軼著 60 第八節 《中觀莊嚴論》考述 60 一、《中觀莊嚴論》文獻問題 61 二、《中觀莊嚴論》的主要注疏 63 三、《中觀莊嚴論》的文獻價值 65 第二章 “空有融合”之緣起——“空有諍論” 66 第一節 “空有諍論”的歷史記憶 66 第二節 從《成唯識論學記》一窺“空有諍論” 70 一、顯宗分宗 71 二、實有諍論 73 三、都無諍論 75 四、語諍意同 77 五、結語 78 第三節 考查《中觀心論?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中“空有諍論”之焦點 82 一、辯難能取所取無 82 二、辯難無外境 87 三、辯難唯識 93 四、辯破遍計所執 99 五、分析依他起性 101 六、破圓成實有 103 七、破自證分 105 八、破唯識學的真如觀 106 九、總結 107 第三章 寂護的“空有融合”思想 108 第一節 寂護在藏傳佛教中中觀分派的歷史變遷 108 一、吐蕃時期藏文文獻中的中觀分派 108 二、《布頓佛教史》的中觀派的分派 110 三、宗喀巴的中觀分派 111 第二節 寂護“空有融合”之的原因 115 一 、寂護“空有融合”之內因 117 二、寂護“空有融合”之外因 119 第三節 以清辨為參照簡論寂護《中觀莊嚴論》的論證方法 123 一、“量是可信教”與“當講理法” 123 二、從“掌珍比量”到“離一及多因” 125 三、《中觀莊嚴論》中的聖言量 129 第四節 寂護對“空有諍論”的回應 131 一、境之有無 132 二、識之安立 138 三 、自證分之安立 145 四、三性之安立 151 五、真如觀之安立 154 第五節 寂護“空有融合”思想對勝義和世俗的安立 156 一、許勝義諦一切法無自性 156 二、寂護對世俗的安立 158 第六節 潛隱在勝義諦之下的世俗基本原則 162 一、以認識論為進路安立唯識學 162 二、剎那、極微、同類種子及習氣 164 第七節 寂護“空有融合”的評價 167 一、具有包容性 167 二、為中觀學加入開放性 168 三、解脫不離現實的理論頌向 169 四、對藏傳佛教的貢獻 169 參考文獻 1 附錄 1 後記 1 作者簡歷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 |
點閱次數 | 370 |
建檔日期 | 2022.10.14 |
更新日期 | 2022.10.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