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中國佛教通史︰學術版
作者 賴永海 (著)
出版日期2010.11.01
頁次8640
出版者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共15卷
目次第一章 佛教東傳與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作為中國佛教源頭的印度佛教
一、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1.婆羅門教與沙門思潮
2.釋迦牟尼與佛教的創立
3.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
二、部派佛教
1.經典結集與部派分裂
2.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問題
三、大乘佛教的興起及其發展
1.小乘與大乘
2.中觀派的興起
3.瑜伽行派的興起
4.密教
四、佛教對外傳播
第二節 佛教傳入中土的路線、傳說和史實
一、佛教由天竺經西域向內地傳播
1.西域諸國及其與漢王朝的關系
2.大夏和大月氏佛教
3.安息和康居佛教
4.龜茲佛教
5.疏勒佛教
6.于闐佛教
二、佛教傳入中土的傳說與史實
1.佛教初入漢地的傳說
2.伊存口授佛經
3.楚王英奉佛
4.永平求法
三、佛教傳入中土的三條路線
第三節 東漢時期的佛教
一、漢桓帝奉佛
二、嚴佛調出家
三、笮融建寺造像
四、東漢佛教弘傳的中心地域
五、東漢佛教遺存
第四節 三國時期的佛教
一、曹魏佛教
1.曹魏的宗教政策
2.佛教在曹魏的流行情況
3.戒律的傳
4.朱士行西行求法
5.佛教音樂的興起
二、東吳佛教
1.東吳的宗教政策
2.佛教在吳境的流行
3.支謙
4.康僧會
三、蜀漢佛教
第五節 東漢、三國時期的翻譯活動
一、東漢時期的佛典翻譯
1.佛教經典翻譯的肇始
2.安世高的佛典翻譯
3.支婁迦讖及竺朔佛的佛典翻譯
4.其他譯師的佛典翻譯
二、曹魏時期的佛典翻譯
1.康僧鎧的佛典翻譯
2.曇諦的佛典翻譯
3.白延、安法賢的佛典翻譯
三、東吳時期的佛典翻譯
1.維祗難、竺律炎的佛典翻譯
2.支謙的佛典翻譯
3.康僧會的佛典翻譯
4.支疆梁接的佛典翻譯
四、佛典翻譯思想
第六節 《四十二章經》和《理惑論》
一、《四十二章經》的翻譯和流傳
二、《四十二章經》的版本及其基本內容
三、《理惑論》的作者和成書年代
四、《理惑論》的基本內容
第七節 漢魏時期兩大佛學思潮
一、安譯經典與小乘佛教
1.安譯經典與佛教基本教義
2.《陰持入經》與毗曇學
3.《安般守意經》及其傳承
二、支婁迦讖所譯經典與大乘般若學
1.《道行般若經》
2.《般舟三昧經》
第二章 兩晉時期佛教的傳播
第一節 西晉社會與佛教的傳播
一、西晉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帝王與佛教
三、奉佛的士大夫和民眾
四、佛寺的修造與佛教的傳播
第二節 東晉社會與佛教在南方的傳播
一、東晉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東晉帝王奉佛
三、土族奉佛
四、佛教在建康的傳播
五、佛教在“三吳”的傳播
1.吳郡
2.吳興郡
3.會稽
六、佛教在荊州的傳播
1.武昌、竟陵
2.襄陽
3.江陵
4.上明
5.武陵、長沙
第三節 十六國時期佛教在北方的傳播
一、成實學派與諸學派的交涉
二、成實學派對隋唐宗派的影響
第四章 毗曇學派
第一節 毗曇學派的傳承
一、毗曇論書的傳譯
二、道安、慧遠與毗曇學派
三、慧集與南朝毗曇學派
1.慧集等毗曇師
2.涅�師對《毗曇》的研習
3.南方成實師對《毗曇》的研習
4.南朝其他毗曇師
四、慧嵩與北朝毗縣學派
1.慧嵩與北朝毗曇學派
2.志念及其弟子——地論學派、毗曇學派、攝論學派的交涉
五、道岳與俱舍學派
第二節 毗曇學派與六朝思想
一、法體恆有與玄學崇有
二、 曇學與神不滅的論證
第三節 毗曇學派與早期的大小乘觀
一、毗曇學派與大小乘
二、有部禪法與大乘佛教
第五章 地論學派
第一節 《十地經論》的翻譯
一、佛陀禪師與勒那摩提
二、菩提流支與瑜伽行派
三、《十地經論》與合譯、別譯
1.隋唐經錄、僧傳諸說
2.別譯本的存在
3.《法華論》二譯本比較
4.現存《十地經論》的翻譯問題
5.菩提流支主譯說的成立
第二節 地論學派的傳承
一、慧光與南道系
1.慧光的生平
2.法上、慧遠一系
3.道憑、靈裕一系
4.曇遵、曇遷一系
5.曇衍、靈斡一系
6.慧光的其他弟子
7.南道系與《大集經》
二、道寵、道場與北道系
1.道寵的生平
2.道寵與道場
三、南北二道與譜系建構
1.淨影慧遠與地論學派
2.智(豈頁)與地論師
3.吉藏與地論師
4.道宣與地論師
5.洛下之說與相州之說
第二節 《十地經論》的思想
一、《十地經論》的十地思想
二、《十地經論》的六相思想
三、《十地經論》的心識思想
第三節 地論學派的思想
一、地論學派的判教思想
1.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
2.慧光的判教思想
3.地論學派南道系後期的判教思想
4.淨影慧遠的判教思想
二、淺深與等質
三、地論學派的佛性思想
四.、地論學派的心識思想
五、地論學派的六相圓融思想
第四節 地論學派與西魏、北周佛教
一、五門與一百二十法門
二、現存《菩薩藏修道眾經抄》卷十二
第六章 攝論學派
第一節 攝論學派的傳承
一、真諦及其第一代弟子群
二、攝論學派的北傳
1.曇遷一系的傳承
2.道尼一系的傳承
3.靖嵩一系的傳承
4.道奘、靈潤與隋末唐初《攝論》學者
三、攝論學派現存文獻
1.道基《攝論章》
2.靈潤的著作
3.智凝與《攝論章》卷第一(S.2048)
4.敦煌寫本中的其他文獻
第二節 真諦譯《攝大乘論釋》的思想
一、《攝論釋》的心識思想
1.阿陀那識為末那識
2.種子假有與相續
3.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二、真諦譯《攝論釋》的三性思想
1.四種依他
2.虛妄分別與依他性、分別性
3.二分依他與真妄和合
4.分別性——能分別與所分別
5.真實性
6.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三、真諦譯《攝論釋》的阿摩羅識思想
1.境識俱泯之實性
2.究竟果位之淨識
3.自性清淨心
第三節 攝論學派的思想
一、攝論學派的判教思想
二、攝論學派的心識思想
三、攝論學派的三性思想
1.三性與體用
2.三性與一體、異體
四、攝論學派的阿摩羅識思想
五、攝論學派的佛性思想
1.第一義空與正因佛性
2.三種佛性與十勝相
3.真性與本有
4.亦本亦始與三種佛性
第四節 攝論學派和其他學派的交涉與影響
一、攝論學派與天台宗
二、攝論學派與三宗論
三、攝論學派與華嚴宗
四、攝論學派與唯識宗
五、攝論學派與淨土宗
人名索引

卷4
第一章 南北朝禪學
第一節 晉宋時期禪經翻譯與禪法傳播
一、鳩摩羅什與大乘禪法
二、佛陀跋陀羅的禪系與禪法
(一)佛陀跋陀羅的生平與禪法
(二)佛陀跋陀羅的禪系傳承
三、曇摩密多——僧審的禪系與禪法
(一)曇摩密多的生平與禪法
(二)僧審及其弟子
四、良耶舍的禪系與禪法
第二節 梁陳時期的南方禪法
一、梁陳南方禪法的傳承
二、寶志與傅翕的禪法傳承
第三節 勒那摩提與北朝禪學
一、僧稠的禪系與禪法
(一)僧稠的生平與弟子
(二)僧稠的著作
(三)僧稠一系的禪法思想
二、僧實的禪系與禪法
三、慧瓚的禪系與禪法
第二章 兩晉南北朝律學
第一節 兩晉時期的律典傳譯與律學初興
一、《十誦律》的翻譯及其主要內容
二、《摩訶僧祗律》的翻譯及其主要內容韶
三、《四分律》的翻譯及其主要內容
四、兩晉十六國時期其他的律典翻譯
(一)兩晉時翻譯的幾種律本
(二)十六國時期的律學翻譯
(三)失傳的律學翻譯
五、律學的初興
第二節 南朝的律學與律典翻譯
一、南朝的律典翻譯
(一)佛陀什及其《五分律》的翻譯
(二)僧伽跋陀羅與《善見律毗婆沙》
(三)僧伽跋摩與《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四)真諦與《律二十二明了論》
(五)南朝時期其他的律典翻譯與律學撰述
二、南朝的“十誦律學”
(一)南朝的“十誦律師”
(二)“十誦律學”的興起與繁榮
(三)《十誦律》在南方的流傳
三、比丘尼戒的重受和方等戒壇的建立
(一)比丘尼戒的重受
(二)方等戒壇的建立
四、南朝的民間律學
(一)律學在民間的傳播
(二)《淨住子》的戒律學思想
第三節 北朝的律學
一、北朝的規範僧禁
二、北朝戒律學著作的翻譯
三、北朝對《摩訶僧祗律》的研習
ISBN9787214064790
點閱次數213
建檔日期2022.10.20
更新日期2022.10.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217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