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一切法不可說」之語言哲學的探索—依據《善勇猛般 若經‧因緣品第一》之譯注與研究
作者 劉啟霖 (著)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出版日期2015.09
頁次587 - 608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關鍵詞文獻學(philology); 說(ineffability);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 施設 (prajñapti); 切斷(cheda)
摘要本文以《善勇猛般若經》(Skt. Suvikrāntavikrāmi-Paripṛcchā)之第一品因緣品(Nidāna Parivartaḥ)為依據,先進行有關「一切法不可說」(the ineffability of alldharmas)的語言觀之部分重點的梵文本語詞分析與白話翻譯,同時與漢譯本、藏
譯本、英譯本、與日譯本進行四譯本的參讀對照,特別聚焦在內在於文本的有關語言哲學的學理闡述。在《善勇猛般若經》或般若經典之中,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是「在智慧上達到極致」的意思。那是什麼樣的智慧呢?即在藴、處、界之有關一切法的時間、空間、數目、度量、邊際、或深度等,就以上的各各維度(dimension)通達到究竟或極致的智慧。由於從這些維度所觀察的一切法,彼等乃緣起的、空性的、不二的、不可思議的、無邊際的、深奧的、真如的,故般若波羅蜜多便是緣起的、空性的、不二的、不可思議的、無邊際的、深奧的、真如的。此若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說,這從藴、處、界乃至一切智智之一切法皆是施設而顯示的,且不可被言說的,縱使被宣說,亦是「雖做是說而不如說」。論述的行文,以如下的五節來建構。一、「緒論」,扼要地帶出「研究主題」、「研究進路」、「文獻依據」、「論述架構」、以及「研究目標」等重點。二、「《善勇猛般若經‧第一因緣品》部分文本的白話翻譯」,重點截取式地呈現第一品之梵文本白話翻譯、重要語詞分析、並與漢譯本、藏譯本、英譯本、與日譯本進行參照解讀。三、「文獻學上的反思」,從梵語原文,以及漢、藏、英、日譯差別特色的角度來進行反思。四、「佛教義理學上的反思」,此分三小節,其一,「一切法不可說」,揭露語言之開顯與遮蔽的雙重面向;其二,「切斷概念與分別的泥沼」,檢視與批判世間各式各樣的二分知見;其三,「筏喻法門與實踐之道」,落實在生命世界或修行道路的應用。五、「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
目次一、緒論 588
(一) 研究主題 588
(二) 研究進路 588
(三) 文獻依據 588
(四) 論述架構 589
(五) 研究目標 590
二、《善勇猛般若經‧第一因緣品》部分文本的白話翻譯 590
(一) 請問之動機 591
(二) 全文之總述 592
(三) 般若波羅蜜多之概述 594
(四) 正述:般若 595
(五) 正述:般若波羅蜜多63 599
三、文獻學上的反思 600
(一) 語言於文獻學上的重要角色 600
(二) 文獻學之語言仍居於輔佐角色 602
(三) 依著文獻之「施設而開顯」的語言觀,而循序漸進 603
四、佛教義理學上的反思 603
(一) 「一切法不可說」:語言之開顯與遮蔽的面向 603
(二) 「切斷概念與分別的泥沼」:檢視或批判世間各式各樣的二分知見 605
(三) 「筏喻法門與實踐之道」:落實在生命世界或修行道路的應用 606
五、結論與展望 606
附錄:參考文獻 607

















點閱次數374
建檔日期2022.10.27
更新日期2023.09.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345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