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南北朝時期坐禪、習禪及傳禪敘述:以《佛國記》、《高僧傳》、《洛陽伽藍記》及《二入四行論》為線索 |
|
|
|
作者 |
許尤娜 (著)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出版日期 | 2014.09 |
頁次 | 221 - 245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
關鍵詞 | 菩提達摩; 《佛國記》; 《高僧傳》; 《洛陽伽藍記》; 《二入四行論》 |
摘要 | 天竺「禪法」東傳漢地後,發展成深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甚至被現 代學者視作「漢傳佛教」的代表。雖然禪學在魏晉之前即傳入中國,在禪宗傳承系譜 上,梁武帝時期東來的「達摩」仍被後來禪宗各支派肯認為「中初祖」。達摩「如 何」以及「為何」成為禪宗初祖,歷來學者多有論述,筆者本文旨在了解南北朝禪學 發展的文化語境──亦即,是否可能藉助五~六世紀的漢語文獻,觀察當時天竺與中 國禪的「實踐」與演變情況?筆者的問題意識在於:在達摩前後,哪些「漢語文獻」提供了天竺禪或中國禪的 經驗描述?換言之,在五~六世紀的漢語文獻中,是否有較具體或第一手的「天竺」 禪修記錄?以讓志於「習禪」的漢僧,對於「坐禪方便」及「悟者境界」有更多觀想 基礎;進而「同中取異」,建構漢地禪學的獨特性?為更全面檢視禪法初傳漢地之發 展及其文化語境,本文擬從兩個方向交叉考察四份文獻:一以「西行求法」為中心, 環繞法顯,考察其時天竺「坐禪」見聞及漢地「習禪」經驗;二以「東來傳禪」為中 心,環繞達摩,考察二筆文學傳說及一篇敦煌文獻,以理解達摩形象及其「傳禪」論 述。這四份文獻是《佛國記》、《高僧傳》、《洛陽伽藍記》及《二入四行論》。印度文化不重歷史記錄的特性,突顯法顯天竺見聞之無可取代性。因此中世紀天 竺的禪修實踐方面,最重要的文獻即法顯《佛國記》(約 A.D.416 年),其中有珍貴的 五世紀初天竺「坐禪」見聞。中方面,慧皎《高僧傳》(約 A.D.519 年) 將「習禪」 獨立成科,記載二十多位習禪高僧的重要事蹟,有助於建構六世紀漢地僧人的禪修景 像;其中「與法顯俱遊西域」的〈慧嵬傳〉,尚可與「譯經」〈智嚴傳〉、〈寶雲傳〉互 文參看,了解當時西行求法漢僧如何刻意「習禪」。而關於東來「傳禪」的初祖達摩, 最初如何被漢人觀看、記錄?泪前最早而片斷的文獻,見諸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約 A.D. 547 年),文中記載這位「遊歷諸國」的胡僧,曾讚歎洛陽永寧寺之精麗。 最後,敦煌文獻《二入四行論》(約西元 585 年),包含精簡的「達摩小傳」及達摩「傳 禪」心要,乃最早的禪宗語錄。交叉考查這四份文獻,發現天竺坐禪、中習禪與達摩傳禪之間,具有傳承演變 之內在關聯性。東晉法顯所見天竺「坐禪」,多與「誦經」並重;南朝慧皎所記漢僧 「習禪」實踐,以「禪定」為主,神異為輔。北朝楊炫之《洛陽伽籃記》記達摩對中 原寺院文化之觀察。敦煌文獻《二入四行論》透露達摩「傳禪」因應漢地文化特性, 調合禪理和禪行,使「禪宗」逐漸發展出漢傳佛教的特殊風貌。
|
目次 | 一、前言 223 二、《佛國記》「天竺禪」見聞報導與「壁觀」意象 224 (一)《佛國記》所記天竺禪法與壁觀意象 226 (二)《佛國記》之求法漢僧的習禪經驗 227 三、《高僧傳.習禪》的禪戒誦經與神異感應 230 (一)慧皎《高僧傳.習禪》「禪、戒、誦」並重現象:以慧嵬為例 230 (二)慧皎《高僧傳‧習禪》之旨趣與神通感應論述 233 四、楊衒之《洛陽伽籃記》的達摩敘述與「禪、誦」並重 234 (一)楊衒之《洛陽伽籃記》達摩敘述──以曇林「達摩小傳」互參 234 (二)楊衒之《洛陽伽籃記》「禪、誦並重」之再強調 237 五、達摩「傳禪」心要:敦煌文獻《二入四行論》 239 (一)最早的達摩小傳:《二入四行論.序》 240 (二)達摩「傳禪」語錄:《二入四行論》 241 五、結語 243 參考書目 244
|
點閱次數 | 374 |
建檔日期 | 2022.10.27 |
更新日期 | 2023.09.2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