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作者 |
劉苑如 (著)
|
出處題名 |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
出版日期 | 2013.07.18 |
頁次 | 29 - 70 |
出版者 | 中山大學出版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ora.nsysu.edu.tw/p/412-1045-18977.php?Lang=zh-tw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本文收錄於劉石吉、楊雅惠、張錦忠、王儀君主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
摘要 | 《西征記》的創作動機,固然緣於劉裕(363-422)「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意在探索水軍的水道,具有明確的軍事意圖;但是從現今遺文中發現大量記載山川城市中的廟宇、先人塚墓和碑銘等歷史遺跡和神聖地景。這樣的敘述模式實際上已超出地理辨識的目的,而是具有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作用。也就是說,自從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即位(316),至劉裕北伐抵長安(417),百年時間內,早已人事全非。唯有歷代祖先留下的神聖地景遺跡,不僅反映了前代的信仰、實踐和技術,更可以喚起南方民眾認同早已不是故鄉的北土。 本文根據《西征記》、《述征記》所殘存的地景書寫比較,論證《西征記》具有協和天、地、人的內在意圖,其書寫策略則是經由刻意地篩選,選定征途中墳冢、祠墓、靈祠和神廟等具有神聖氛圍的特殊物景,重新組合成為有別於東晉臣民記憶中的一種華北空間,作為劉裕對彭城先祖的認同和徐兗地方意識崛起的文化象徵,以形成一套精密的「造宋」話語。另一方面,發現兩者同樣作為北伐姚泓的延途記錄,後者特色在於如實地呈現行記文類所反映的普遍經驗,其所見所記,基本上根據了「記實」的原則,也可說是東晉軍民「戀本之志」的自然流露,然在旅人搜奇獵異的心理下,也保留了江南中下層官民期待的華北奇觀。經由這兩種行記神、聖地景書寫的解讀,彰顯了中古歷史書寫的多樣性,同時再次詮釋歷史文化思維的本質,展示中國傳統文人如何在文化資料庫中擷取資源,靈活利用歷史遺存物、事件碎片和特定地景創造出各種文化象徵的典範。 |
目次 | 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與解讀 一、前言 二、從社會互動看劉裕西征 三、墳冢與祠墓:誰的記憶?誰的故土? 四、靈祠與神廟:承晉造宋的宗教話語 五、結語 引用書目 |
ISBN | 9789860369588 (pbk) |
點閱次數 | 249 |
建檔日期 | 2022.11.25 |
更新日期 | 2022.11.25 |
![](images/logo/bg-btn-edit.png)
![](images/banner/donatebanner2017.png)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