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王水根 (著)
|
出處題名 |
輔仁國文學報
|
卷期 | n.39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頁次 | 165 - 198 |
出版者 | 輔仁大學中文學系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chinese.fju.edu.tw/Chlt/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王水銀,宜春學院中文系。 |
關鍵詞 | 白娘子; 色戒; 白; 蛇 |
摘要 | 白娘子之「蛇」意象的「淫惡」,發端於佛教的「色戒」觀照;白娘子之「白」意象的「淫惡」則分別來自于中國傳統「白」意象的靈異性和神性的遺存,以及白娘子素(白)服之下的寡婦身份的貞潔禁忌和寡婦禁忌。它們共同促成了白娘子之「蛇」、「白」二意象,悖謬于其傳統的一貫內涵而成為了「淫惡」之征。其中,前者是白娘子意象之所以「淫惡」的核心所在,而後者則不過是對前者「淫惡」之征的進一步強化,是處於輔助地位的意象,二者統一於佛教的「色戒」警世目的。以滿足佛教「色成」警世需要為目的「白蛇傳」型小說,必須具備兩個不可或缺的情節-誘人產生淫欲的美女最終被發現就是毒蛇;行淫欲之人會因此遭受惡果報應。前者滿足了「白蛇傳」型小說必需的「蛇」與美女二意象之間可以互化的特質,後者滿足了小說的佛教「色戒」警世需要,兩個情節可謂缺一不可。唐代小說《李黃》篇及其異文,應該是完全符合這個要求的「白蛇傳」最早版本。而隨著「白蛇傳」型小說情節的再豐富,白娘子意象之「色戒」警世強度和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當然,這種小說情節的發展邏輯,仍然是故發於佛教的「色戒」警世理念,把白娘子意象塑造成一個佛教「色我」警世目的下的工具性角色,而並非是那種眾多學者都刻意拔高的理想角色-一個追求婚姻幸福自由的反封建鬥士。 |
目次 | 提要 165 壹、白娘子之「蛇」與「白」的意象悖論 168 一、「蛇(人或神、英雄)」圖騰意象之「祥善」,同白娘子「蛇(女)」意象之「淫惡」間的悖論 168 二、傳統的「白」意象之「祥瑞」,同白娘子的「白」意象之「淫惡」間的悖謬 171 貳、白娘子意象悖謬的「色戒」淵源 174 一、白娘子之「蛇」意象的「淫惡」淵源 174 二、白娘子之「白」意象的「淫惡」淵源 179 參、文本情節解讀下的白娘子意象之「色戒」性 186 一、白娘子意象之「色戒」性與小說的兩個必需情節 186 二、白娘子意象之「色戒」性與小說「降蛇」情節的介入 188 三、白娘子意象之「色戒」警世範圍的擴展與小說情節的再豐富 189 肆、結論 194 參考文獻 196 |
ISSN | 10233601 (P) |
點閱次數 | 127 |
建檔日期 | 2022.12.05 |
更新日期 | 2022.12.0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