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慈悲三昧水懺》之研究—其結構、思想與教化=A Study on the Repentance of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It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s
作者 陳怡靜 (撰)=釋德音 (compose)
出版日期2015
頁次137
出版者南華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3.nhu.edu.tw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國清=Huang, Kuo-ching、釋依空=Shih, Yi-kung
畢業年度103
關鍵詞懺悔; 慈悲三昧水懺; 實踐; 教化
摘要懺法演變從布薩悔過開始,慢慢的有諸多不同形式的發展,皆是適應時代的演變所需,經過歷代各宗祖師的參悟,建立很多懺悔文和儀式。因此,《水懺》亦不例外,須順理契機適應民情風土,而發展出特有的《水懺》逸事,和懺法相輔相成。也就是這樣,使的《水懺》歷經千年而流傳不衰;而且《水懺》又歷經傳承改良成修行法會,皆以上供下濟、消業障滅定業為本。
依《水懺》的思想進路而言,分成事懺與理懺的兩個層次,又由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三種方式來懺悔。作法懺即在懺文的字句又表明其含意,直接讓禮懺者自己去透過文字內容去發心懺悔;取相懺在懺文中引佛言或名相,把法語深義以不可說的型態隱寓其中,由藉譬喻來啟示,禮懺者要去自心觀照內省;無生懺在禮懺者透過不斷發露醒思,達到「觀罪性空」進而「體法空」與佛相應,憑藉著對空觀實相的領會,仰佛菩薩威神力,能使一切罪業皆滅除。
第一章 「緒論」,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懺法興革的影響」,本章節從佛教傳入漢地談起,經六朝到唐宋之間的興革,並說明懺法演變之間的相互影響。並說明天台懺法的儀式,也影響了其他各宗,唐宋懺法演變,也接續著討論各宗的演變型態。
第三章 「《水懺》制定與組織」,探討由悟達國師所作的《水懺》,論述其緣起、依據、結構分析,試說明懺法的禮佛拜懺功德,以期消除過去現在所造種種惡業,從而獲得生命的真正解脫。
第四章 「《水懺》思想與實踐」,將討論《水懺》思想真諦,並對《水懺》的實踐,把懺悔與觀照得以結合,再論述《水懺法》教化功能與影響,使能進一步說明,所可能蘊含人文化成意涵與「解行並重」的精神。讓人心得以淨化,提升整體生活品質,使生命更有其意義。
第五章 「結論」,概略呈現說明本論文的成就結果。

目次中文摘要 Ⅰ
目錄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21
第二章 懺法興革的影響 25
第一節 漢傳懺法的興起 25
第二節 天台懺法的開展 32
第三節 唐宋懺法的演變 40
第三章 《水懺》的制定與組織 49
第一節 《水懺》的成立緣起 50
第二節 《水懺》的經典依據 55
第三節 《水懺》的架構分析 63
第四章 《水懺》的思想與實踐 82
第一節 《水懺》的思想意義 83
一、 懺悔的深層意義 83
二、 懺悔的正確發心 89
第二節 《水懺》的實踐意義 97
一、 事懺儀式的神聖 98
二、 理懺真諦的觀照 103
第三節 《水懺》的教化意義 110
一、 自我心靈的淨化 111
二、 利他離苦的關懷 117
第五章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4
點閱次數57
建檔日期2023.06.02
更新日期2023.06.0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216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