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作者 |
釋厚觀 (著)
|
出處題名 |
福嚴會訊=Fuyan Journal
|
卷期 | n.61 |
出版日期 | 2019.01 |
頁次 | 10 - 43 |
出版者 | 福嚴佛學院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uyan.org.tw/index.html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淨佛國土; 淨土; 成就眾生; 成熟眾生; 本願; 《大智度論》 |
摘要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若不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不能得一切種智。」可見,「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也是菩薩道中重要的一環。《大智度論》說:「菩薩自淨身口意三業,亦淨眾生三業,以彼我因緣清淨故,隨所願得清淨世界。」「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可知,佛國土非佛菩薩一人所能成就,其因緣主要有三種:一、菩薩清淨行,二、菩薩本願,三、眾生行願。為何「淨佛國土」要從「淨自他三業」下手呢?因為「內法與外法作因緣」,內心的善惡會作為外界器世間清淨或染污的因緣;因此,必須菩薩與眾生都清淨,由內法淨感得外法淨,國土才會真正清淨。一切佛都是福德、智慧圓滿的,為何佛土有淨有穢,有的佛土有三惡道、女眾、二乘,而有的佛土沒有,這主要是由於「菩薩本願」不同所致。除了大家熟知的彌陀本願之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夢行品》中也提到菩薩三十願,其中除了關於「利益眾生」、「國土、時節」的願之外,也包含了「佛自身」的願,還有為防止生退沒心而發的「不生疲厭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三次品 75〉云:「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CBETA, T08, no. 223, p. 384, c29-p. 385, a4)由這段文可知,「淨佛國土」並不是成佛以後的事,而是在成佛之前,屬於菩薩道的階段;且「成就眾生」與「以三乘法度脫眾生」分別敘述,並不是令眾生證得二乘果或得無上菩提才算是「成就眾生」,凡是能隨順解脫、無上菩提的種種加行都是。二乘聖者雖然也能「成熟眾生」令得解脫,但由於沒有「淨佛國土」的願力,所以不能成就「淨佛國土」。而菩薩雖有「淨佛國土」的願力,若不「成就眾生」的話,則「淨佛國土」也無法成就。 |
目次 | 一、前言 11 二、為何要淨佛國土 17 三、成就佛國土之因緣 20 四、為眾生發淨佛土願 26
|
ISSN | 20700520 (P) |
點閱次數 | 11 |
建檔日期 | 2023.06.19 |
更新日期 | 2023.06.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