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郭朝順 (著)
|
出處題名 |
解脫與療癒:佛教與心理學對話學術研討會 第十四場
|
卷期 | v.1 n.1 |
出版日期 | 2022.06 |
出版者 |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出版地 | 宜蘭, 臺灣 [I-la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 |
關鍵詞 | 《大乘起信論》; 摩訶衍(大乘); 眾生心; 一心二門; 宗教心理療癒 |
摘要 |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影響漢傳佛教極深的論書,然而在民國初年因為佛教文獻考的興起,本書常被論斷為並非傳自印度的馬鳴,而實為中國人所著的偽書,加以其強調如來藏思想,在20世紀被強調回歸印度佛教中觀、唯識主流傳統之學者嚴加批評,乃至論中所言及的本覺思想,在日本批判佛教的眼中,實屬扭曲印度佛教的非實體主義而為基體主義的重要錯誤根源,於是本論在佛教學術領域的地位便飽受疑義。然而從佛教信仰史的角度來看,本書卻又無疑地依然主導著漢傳佛教的主流信仰。又,若從宗教心理理論的角度來看,本論或可擺脫形上學實體主義之爭議,而可視本論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思想,實為大乘佛教提供一個以自我本性之信心為基礎,令眾生得以斷疑起信、止觀修習,終究離苦得樂的宗教心理療癒之道,但同時也可無違性空無我之原則。傳統限囿於形上學角度的閱讀,固有其限制,然而純於宗教之解脫學角度的閱讀,也常以本論是否合乎佛教之究竟空性的了義立場,評判其所稱的境界,但卻未必留意本論實際上提供了一種自我心理發展及轉化的理論模型,其一心開二門即呈現,眾生在煩惱生死(流轉門)與清淨解脫(真如門)之間的心理轉換的解釋,而這正是一種宗教向度的心理模型,更由於其中尚包含了具有心識的雙向發展的解釋與實踐方法,故此一模型可以與當代西方心理療癒理論進行充分的對話,甚至擴大西方心理療癒理論的內容。因此《大乘起信論》的價值極應重估,且正視此論何以在漢傳佛教信仰中,依然屹立不搖的原因,即因本論以眾生心為論述對象,而直呈眾生之染淨心理經驗,而符應了重視信仰一系的佛教經典之緣故,但同時也未必違背緣起性空理論。 |
點閱次數 | 5 |
建檔日期 | 2023.06.21 |
更新日期 | 2023.06.2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